第104章 南征之秘-第2/2页



  这也正是北帝纳谏,悍然毁约南征的深层次原因。

  然而北朝大军两路渡淮,犹如神兵天降,却并未达成预想中的战果。

  顿兵坚城,南北对峙,态势焦灼,粮道堪忧。

  突袭的优势,在梁军的坚忍奋战之下,已然消弭于无形。

  裂土封侯遥遥无期,麾下兵卒却是多有伤亡。

  镇将已是多有怨言,甚至有人公然鼓噪撤军。

  他们好战不假,却也是无利不起早,赔本的买卖不做。

  杨彦超出身氐族,又于阵前连吃败仗,威望大跌。

  其麾下镇将,更是愈发不服管教。

  若非元沐来援及时,且出身鲜卑皇族,威望十足。

  稍有不慎,杨彦超麾下镇将,便有分崩离析、各自为战之可能。

  北帝又何尝不知镇将习性,不着急就怪了。

  若是就此班师,再想南征,数年之内动员力必然下降。

  镇将仍盘踞北方,北帝既定国策无法施行,皇权无法强化。

  雪上加霜的是:失信于南梁,岁贡极有可能中断。

  而失去了这笔岁贡,北朝财政状况必然倒退。

  北帝对镇将的赏赐,必然大不如前。

  国策抵触,利益受损,镇将的不满情绪必然愈发高涨。

  同时,免去岁贡,南梁国力势必逐年增强。

  于北帝而言,此战只能胜而不能败,镇将南封之策必须实现。

  据此,杨彦超认为:特使是来斥责战事不利,并代天子督战。

  王帐内,北帝特使、中常侍宗焕说道:

  “出京前,陛下再三叮嘱下官,务必当面询问殿下:我朝大军何时可破梁于淮南?”

  宗焕是中侍中省的副长官,负责侍从护卫,参政议政,实为权势极重的宦官。

  放在明朝,大致相当于司礼监秉笔太监。

  北帝以他为特使前来,可谓分量十足。

  明明是火烧眉毛的事,然而从他口中说出,却有种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感觉。

  除了表明他城府颇深,也可看出北帝并无申斥元沐之意。

  淮南之战,北帝终归是要倚重元沐的。

  《梁书·武帝纪》载曰:

  魏前将军杨彦超,许申屠昆以军职。魏帝遣中常侍宗焕晤彭城王元沐。

                                     .

  闲话风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