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九郎类朕



"                                                                                “数日前,青岚宗的褚旭宸去了豫章王府。

  自其走后,大殿下的人便去了右卫军中,还带去了大殿下的亲笔信......”

  苏霖之恭谨答道。

  梁帝不怒反笑,语带揶揄:

  “大郎还是这么鲁莽,保存实力这种事,怎么能写在纸上呢?

  小瞧了朕的典签府了。”

  语气一顿,接着说:

  “八郎倒是够鬼,给冯国栋捎话的,都不是他晋安王府的人。”

  二人或无心、或有意,已然断了萧绍瑜的生路。

  于此骨肉相残,梁帝不置一词。

  稍后批完最后一份奏章,他抬起头,饶有兴致地询问:

  “九郎,在睢陵的表现如何?”

  “据报,九殿下掌握了郡丞陈朴的通虏罪证后,果断接管防务。

  先后两战,皆亲自出战,歼虏二万有余,令虏将顿兵城下。

  此后,号召睢陵士族出兵出粮。

  此刻的睢陵,兵已逾万,粮可支三月有余。”

  苏霖之的声音依然平静如水,他的心中却是起了涟漪。

  他想不到,一向与世无争的萧绍瑜,在危机面前竟然敢于抗争。

  没有朝廷的旨意,却敢行非常之事。

  没有上阵的经历,却不畏强虏,亲自出战。

  “终究是贤妃之子啊。”

  “好!九郎类朕!”

  梁帝更是激动得拍案而起。

  当初,他没有用典签府的人传旨睢陵,便是有意卖个破绽。

  看看朝中各方,会如何行事。

  看看在京诸皇子,对九子萧绍瑜的安危,持何态度。

  答案是,他们的眼中只有名利,而没有亲情。

  无疑,梁帝的内心是失望的。

  他没有想到,自己对皇族的宽容,竟然换来了诸皇子对手足兄弟的无情。

  当然,这也是对萧绍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

  看看他在巨大危机面前,能否挺身而出,又能有何作为。

  梁帝需要的是一个有担当的皇子。

  在北虏强军面前,敢战斗、能战斗的皇子。

  毕竟南梁的江山,不能交给只知名利的弱者。

  其实,梁帝的要求并不高,他要求的只是守成之君的标准。

  然而,萧绍瑜交出了一份一百二十分的答卷。

  他不仅敢战斗、能战斗,还战而胜之,一举逆转睢陵之危。

  从他的身上,梁帝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更看到了北定中原的希望。

  是的,梁帝有心北定中原。

  只是这些年,他周旋于朝局、士族与国教,已然有心无力了。

  一直以来,诸皇子中又无称心之人,他自然不敢再有奢望。

  直到此刻,萧绍瑜以其逆天表现,深深的震撼了梁帝。

  北定中原的愿望,又在梁帝的心中复生。

  “阿瑛,你给朕生了一个好儿子!”

  梁帝心中默念。

  一双苍眸,已有晶莹。

  烈士暮年,有子如此,可托平生之志矣。….

    ......

  睢陵郡衙,后堂。

  自战局稳定后,萧绍瑜便搬来此处。

  “殿下,朝廷的援军,应该是距离睢陵不远了。”

  满面风霜的范雍,从城防一线而来。

  近日,他一边整顿操练郡兵,一边抓紧抢修城防,确实是忙坏了。

  也正是因为他的付出,睢陵防务愈发固若金汤了。

  “可是城外北军有所异动?”

  李东阳问道。

  此时的睢陵,已与外界隔绝了一切消息。

  故范雍的判断,最大的可能便是来自于,对北军营垒的观察。

  “正是。

  杨彦超的大纛虽犹在,其营垒之中却是过于安静了。”

  范雍回道。

  他的判断,也赖于对战场的敏锐,和对匈奴人用兵习惯的了解。

  在运动中击溃南梁援军,才是匈奴人最擅长的战法,杨彦超亦如是。

  估摸着时间,南梁援军也确实要到了。

  再联系北军营垒的安静,范雍再行判断:

  “杨彦超极有可能已经亲率主力,前去迎战朝廷援军了。

  此刻营垒之中,当是虚张声势。”

  李东阳抚须思索,而后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