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出入



齐太宁二年(562年)二月。

 八公山下,淮河畔,淝水之滨,寿阳城。

 作为那场决定了华夏南北两百年命运的淝水之战主战场所在,寿阳历来是南北两朝争锋的焦点之地。

 正是因为历代兵家视此地为必争,北齐才将其东南最重要的军府,扬州道行台设在此处。

 作为防备进取南朝的前沿阵地,整个淮南的精兵锐卒,皆汇聚于此。

 而统领这齐国南方数万精锐的人物,正是前梁末年的济时帅臣,现为齐国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位视从一品的大将王琳。

 扬州行台府衙。

 位视正二品的行台尚书卢潜,正与王琳对坐言谈。

 二人相对的桌案之上,放着两个盛满豆浆的白瓷碗。

 传闻这豆浆乃是汉时淮南王刘安所创,而寿阳正是淮南国故地,是以此物在如今的寿阳颇为常见。

 卢潜饮了口豆浆,将王琳看罢的文书收好,方才言道。

 王公以为陈人请和之事,然否?

 王琳所任的扬州刺史虽然位在卢潜的行台尚书之下,但其骠骑大将军之职甚为贵重,是以卢潜言语颇为客气。

 陈人请和,不过诡诈之策。去岁陈主平定江南,今其后方安定,来日必定北图。

 王琳此语,却是将陈蒨请和背后的谋划,一言道破。

 王公所言虽有其理,然江南之地,毕竟疲敝,数岁之内,恐无力北图于我。

 愚见,当与之和。

 今陈人已与周和,陈主之弟亦将归国。陈主诸子幼弱,若其宗室交争,今虽和,来日我亦可乘其乱而取之。

 卢潜的回答可称滴水不漏,但其言语之间,却在暗示王琳,此时并非对陈用兵的最佳时间。

 王琳岂会不知卢潜言语中的暗示。

 只是他麾下那一干兵将,群情汹汹,时有南讨之意,却是由不得他不时时声言南征的。

 他虽然善于抚恤将士,颇得人心,但这一切的代价,便是他在大局上被麾下绑缚,身不由己。

 他只好继续言道。

 卢公之言虽善,然今琳麾下将士,军心正可用。此时若与陈人相和,琳恐来日,兵无战心矣。

 不若罢其和议,琳自将兵取合肥,公则将兵向瓜步,江南事,必定也。

 王琳继续兜售着他的鹰派言论。

 卢潜丝毫不为王琳之言所动。

 自去岁先帝高演崩逝后,新继位的皇帝高湛数度致书扬州,令他约束步伍,勿要与陈人擅开边恤。

 可这王琳倒好,不但不约束麾下,还纵容其军中将校出击陈境,以致于陈人屡屡增兵合肥,并使其右卫将军程灵洗移镇其中。

 这导致如今扬州边防压力大增,不得不时常征发民夫巡边,民间亦因此多有怨言。

 自己这个行台尚书,就这样被夹在皇帝旨意与跋扈边将之间,委实难做。

 见王琳面前那碗豆浆丝毫未动,卢潜又饮了口自己碗中的豆浆,说道。

 至尊前时多有旨意,令我二人勿开边恤。王公麾下,时时违之。

 今陈人请和,王公又不许,使我难作矣。

 不若,移此国书入邺都,躬请陛下圣裁之。

 卢潜拱手向北,请出了皇帝的名头来压这王琳。

 卢尚书既有决断,今日又何必请我于府。

 王琳闻得卢潜言语,颇被激起了几分火气,是以言辞不再客气。

 他知晓,若此国书移文邺都,按照如今这位新任皇帝的脾气,必然会与陈人和平。

 而齐国一旦与陈人修和,则自己便会成为对齐国皇权的威胁。

 届时被征入朝,自己恐怕便再无南征的机会。唯愿卢公善待琳之步伍。

 王琳临走,终于放低姿态,对卢潜作了声托付。

 二月末。

 齐都,邺城。

 齐帝高湛近来又生了一桩烦恼。

 前岁宫变之中,出力甚多的平秦王高归彦,自进位太傅之后,愈加骄横跋扈。

 不仅朝见之时,常使私兵带甲持刀从之。

 于邺中与百官宴饮之际,还肆意豪言,不把他这个新皇帝放在眼中。

 近臣高元海毕义云已经多次谏言,其威权震主,必为祸乱。

 昨日,高湛终于下定决心,拜高归彦为太宰冀州刺史。

 只要使其远离邺城,便是其果真谋反作乱,自己也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以为应对。

 念及此处,御榻之上,正搂着李夫人娇躯,享受着温香软玉在怀的高湛,忽然觉得绕在心内许久的那根烦恼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