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北使-第2/2页



 臣请陛下旨意,出府库钱购民间布匹绢锦,以备市马之用。

 一直沉默不言的尚书右丞殷不佞,竟是当此之时,忽然出拜言道。

 显然其早有此建议在心,只是一直未得时机发声。

 臣等亦同殷公。

 孔陆二人紧随其后,同声出言。

 卿等之意,朕已知之。

 然北使高丽,亦须人选。卿等可有建议。

 陈蒨应下众人之请,旋即瞩目陈伯宗。

 臣请以太子中舍人徐俭为使,往通高丽百济。

 陈伯宗这才终于明白了今日陈蒨召自己与众人议事的用意,便急答道。

 陈蒨闻之笑言道。

 本以奉业惜徐卿,必不得其为使。

 未意奉业不吝人才,如此,朕亦不吝。

 见常时不苟言笑的皇帝如此言语,众臣皆不解其意。

 朕意明岁复建太子翊军校,以豫宁太守任忠为校尉。

 广州归都之萧引征为太子中舍人。太子意如何?

 陈蒨收敛神色,正容问陈伯宗。

 陈伯宗心中一动,任忠萧引是他前时频向陈蒨问请的人物。

 不想今日陈蒨竟是当着一众内臣的面许给了自己。

 欣喜之下,便是连声应诺。

 而于这对父子之外,其余三人,皆在揣度陈蒨此举之意。

 其中,唯孔奂之思,最得帝心。

 皇帝这是要为太子选纳班底之臣。

 只是,为何呢?

 天嘉二年(561年)十一月。

 陈帝以高句丽国入贡,嘉许之,授高句丽王为宁东将军,以太子中舍人徐俭使其国,为市马计。

 又出府库钱买市中粮绢帛,抚恤伤兵。

 于是,绢布益贵,商人乐其利,多为转输,三吴之地,商旅稍兴。

 夜深,建康宫内。

 皇帝陈蒨仍未安寝。

 本月,北周遣使欲还皇弟安成王陈顼归国,索要黔中地与汉水口之鲁山郡,以为交易。

 如此之事,若在去岁闻之,陈蒨必然欢欣应诺。

 毕竟南陈宗室乏人,一旦陈蒨身上发生意外,能继帝位的最年长者,亦不过是年十岁的太子伯宗。

 若如此,则国事必危。

 而若有陈顼在国,则国有长者,或以其继帝位,或以其为周公辅政,陈国社稷至少不会有倾覆之忧。

 如此考量,陈顼归国本当是陈国一桩幸事。

 只是近来太子伯宗已显其聪慧,若有强藩在侧,未来帝位承继之时,恐有血光之忧。

 是以,陈蒨久不能决,辗转反侧之下,竟是已至天明。

 便是以陈蒨往日为政之干练,一旦心中有所希冀,亦难将帝位的继替看轻。

 毕竟,于其心内,兄弟终是不及亲子的。

 如此,不若但听天命。

 陈蒨终于有所决断,使人报于北周使臣杜杲。

 南朝为使安成王归国,愿惟割黔中地,而鲁山郡侧当留陈国。

 他却是取了个折中的答复,将决定陈顼去留的权柄,又转给了北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