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上朝



  养马的奴仆知道王爷今日要早朝,夜里也不敢睡,早早地就将王爷的白色骏马喂了草料和水,全身梳理干净,牵到夹道边候着。

  于文锦接过马缰,将马鞭拿在手里,翻身上马,轻轻扬鞭,马儿便开始跑起来,天空还挂着一弯月牙,街道上亮着零零星星的灯火,路上没有什么行人,有些卖早食的店铺已经开始准备,门窗里透出点点灯火。

  这会路上多是赶着去上早朝的,有骑马向前的,也有坐着轿子向皇宫而去的。

  于文锦不紧不慢地打马前行,当年皇上对他非常厚待,赐予他的睿王府离皇宫算是比较近的,饶是如此,从睿王府到皇宫骑马也需半个时辰。

  到达午门外已经是寅时过半,将马匹交给看马小吏,即刻就有提着灯笼的小太监上来躬身行礼。

  “王爷,小的给你掌灯。”小太监细声道。

  于文锦微微点头,小太监便躬身走在前面,向午门西侧门走去。

  到达正殿外时,也差不多快到卯时,在外面稍微等候片刻,正殿大门打开,里面有太监高声唱喝:“皇上驾到!”

  便见两太监提着灯笼躬身走在前面,皇帝缓缓入殿,到达龙椅上坐下,门口站着的太监对着下面整齐站立的文武大臣高声道:“有事早凑,无事退朝!”

  接着就是排在前面品级高的文武大臣进入正殿,其余品级低的官员便整齐站立在正殿外的广场上,早朝正式开始。

  于文锦站在武官之首,文官之首的是当今皇后的亲舅舅崔秉乾,当朝新晋首辅,新朝建立之前他是内阁学士,自不必说新朝建立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于文锦端端正正站于朝堂之上,他向来如此,不喜掺和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作口水斗争,除非有人说到边关,说到战事。

  巳时刚过,店中已然安静下来,太监高唱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无人再启奏,太监便高唱退朝。

  平常时候没有这么快结束的,也许是今日皇上一直拉着一张脸的缘故,平时没事也要掰扯几句的那几位大臣十分有默契的没有多嘴。

  文武大臣躬身行礼,山呼万岁,孙建邺缓缓走出大殿。

  殿中文武百官屏息凝神,无一人敢大声出气。不得不说,孙建邺确有帝王之才,仅仅三年时间他上位者的威严已经深入骨髓。

  随身太监走到于文锦身边时躬身道:“王爷,皇上叫您去御书房议事。”

  于文锦闻言,躬身应是。

  二十八岁的皇帝,正当壮年,他那双眼眸得了祖父的遗传,和于文锦十分相似,冷漠时令人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寒凉的。若温和些,即便是冬日冰天雪地,也会令人觉得温暖如春。

  到了御书房,孙建邺示意太监将书房里的一把太师椅搬到书案边,于文锦就势在椅子上坐下。….

    刚坐下,有一太监端着托盘,托盘里是两碗小米粥和几样早食点心。

  “皇叔先吃些东西垫垫。”孙建邺说罢,自己先拿面巾擦了手,端起一碗粥,又从托盘里端了一小碟包子。

  太监将托盘端到于文锦身边,于文锦拿另一条面巾擦了手,也端了小米粥,并一小碟包子。

  大侄子小皇叔吃饭的动作都十分一致,姿态优雅,斯文无声。

  吃完早点,小太监端来温水供两人漱口。

  侍奉吃食的太监躬身退下,孙建邺对贴身太监道:“你去门外守着,任何人不得入内。”

  太监躬身退了出去,孙建邺看太监将书房的门关上,这才看向于文锦,和刚才的冷肃不一样,他的脸上挂上了温和的笑意。

  皆是同类,于文锦直觉今日这大侄子没憋什么好屁。

  “皇叔,侄儿有件要紧的事需要你去办。”孙建邺笑得满脸和气。

  于文锦看向大侄子,站起身一脸郑重道:“皇上有何吩咐,臣定当全力以赴!”

  君臣有别,身为臣子,于文锦从不会有丝毫僭越。

  “事关重大,朕只能拜托皇叔了。”孙建邺站起身,走到于文锦身边,将手中之物交给于文锦。

  于文锦看着手上的玉玺,满脸不解。

  “皇叔,你仔细看看。”孙建邺低声道。

  于文锦仔细端详,果然发现端倪。此玉玺使用的是普通的和田玉,与传国玉玺之美玉相差甚远,只是颜色相近,质感却十分普通,不拿在手中仔细看倒是看不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