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卖物会尾声,赠君征战诗



"        太学生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这朝堂之上的高官,撇开皇亲国戚和与宦官有亲,而居高位的关系户们。

  文必出太学,武必出武院。

  太学是朝廷培养读书种子的最高学府,收徒极其严谨。

  个人的经学造诣,家族在州县的名声,祖上在官场的人脉和关系。

  能在里头有一席位的,至少至少,都是身家清白的良家子。

  家中能供得起好几个人脱产苦读的那种。

  武院当中,虽说大部份能混出头的都是世家子弟。

  可到底还是有着供邹咏般的寒门子出头的空间的。

  太学可不一样,单是对生员经学造诣的要求。

  就已将九成以上有志求学者拒于门外。

  这就使得太学成了富二代、官二代们的集中地。

  如今天子宠信宦官,阉党把持内朝。

  与士人们的领袖窦武、陈蕃等斗得正紧。

  太学生们于国舅大将军窦武名下团结在一起,与宦官激烈抗衡。

  如今于朝野间的影响力。

  就连武院上十堂的堂主们,也难以忽视。

  而落座于陆观跟前的雍容女子。

  则显然是这群太学生中的核心人物。

  她看着该只有二十一二岁。

  然而眉目间隐含忧思,似已颇历风霜。

  本该保养良好的双手,指节处也微见干躁起茧。

  “掌柜,这佛像怎么卖?”

  陆观雕佛刀锋微顿,说道:

  “练手做的玩意,不敢乱开价贻笑大方。”

  女子不愿强人所难,未曾坚持,只道:

  “这般手艺,即使在都城中也算难得了。”

  “手工精巧的匠人易寻。”

  “但能把佛像慈悲之意,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大师,天下间只怕没有几位。”

  相伴而来的太学生们纷纷止了嬉闹,围上前来。

  一名少女纳闷道:

  “沈姐姐新近在东海立下大功,亲手斩杀率领水族犯境扰民的半鱼王。”

  “这次回到都城,必得圣上嘉奖,太傅嘉勉。”

  “为何却始终闷闷不乐?如今还琢磨起佛家的手艺来了……”

  陆观听在耳中,不动声色地问道:

  “沈小姐自东海战场回来?”

  大汉王朝虽然号称威加海外,八百年来未逢外敌大举进侵。

  边境的小打小斗,毕竟时时有之。

  西疆的羌人、东海的水族。

  尚有那据闻已于新近尽收匈奴故地,一统草原的北方鲜卑聚落。

  假如大汉朝廷陷于党争,发展停滞的状况再无好转。

  此时瞧着威胁仍然不大的外族们,势必成为危及社稷的导火索。

  大汉民风尚武,读书人亲上前线杀敌,于舆论中的声名每每激增。

  就像眼前女子,既在东海立下了实打实的战功,于同侪间便隐然成为领头者。

  然陆观见她眉带忧思,全不似是新近立功,春风得意的模样。

  思索半晌,叹道:….

    “自古皆云兵家不祥,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外族不仁,犯我边境。”

  “纵然奋起教侵略者血债血偿,老百姓们承受的伤亡损失,卻再也没法追讨回来。”

  “一旦想通了这层,哪怕杀敌再多,也不痛快。”

  这番话一出口,不仅在场的太学生们尽皆目瞪口呆。

  就连神色沉静的女子,也已面露惊诧之色。

  半晌,方道:

  “我受师命到东海,原是打算为国为民作一番大事。”

  “飘洋渡海十余日,总算将那侵扰海边小村庄的半鱼妖王斩杀。”

  “将士欢呼,班师回朝,本该欢庆……”

  “但回到岸上时,等着我们的,却是早已被妖王烧成白地的村庄遗址。”

  说到此处,女子眼眸掠过一刹苍凉。

  “边军要表我的功绩,可就连我自己,也不知何功之有?”

  女子压在心头好一段时日的言语出口。

  原本不太理解她的情绪的太学生们都沉默了。

  这干人或许不像女子般,有过亲上战场的历练。

  对世态悲凉的感悟,也未必很深。

  但却都是心怀社稷的读书人,好快便与女子共情。

  本想带着女子逛一趟卖物会,散心玩乐好作庆功。

  此时倒是一个个没了兴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