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五德终始阵,三息过长桥



"                                                                                五德终始之说,起源于战国时阴阳家邹衍学说。

  声称五行运行规律,等同王朝兴替之理。

  王朝之所以在世,乃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

  “受命”于天,即为天子。

  而当国势倾颓,即意味其德衰微,无法继续统治天下。

  具五行中下一德的新王朝,便将革命于天而重新受命。

  阴阳五行之变,本是自然至理,时人认同者甚多。

  好比一年四季,春时有“盛德在木”,夏时有“盛德在火”之说。

  天理循环,深入民心。

  是已每逢王朝兴替,均援引五德之说为其背书。

  如昔年王莽便自称奉土德为君,以接替汉室早已衰微的火德。

  这就是化用了五行中相生之理。

  待得光武皇帝重建大汉,复又自命为火德。

  每个朝代,均对应着五行之一。

  而一国帝都,乃是王朝的心脏。

  因此质帝之时,有一派阴阳家认为代表大汉王朝的火德气运。

  就埋藏在帝都洛阳的地底!

  陆观掌握望气之术久矣。

  倒也不难把一国王朝的气运,理解成某种盘踞一方,深植于土的具体存在。

  只是觉得催动五德生克变化,就能改易天下共主这种想法极其幼稚而已。

  古往今来,何曾有一个王朝是在内外无忧的太平盛世下,一夕消亡易主的?

  君王昏庸,朝臣无道,把锅抛到天命头上。

  新朝为君者则宣传迷信,以鬼神之说支撑自家的统治,什么样的鬼话也说得出来。

  自上而下,无耻之尤。

  梁冀改汉运夺位的谋算,后来也不了了之。

  孝质皇帝不久便即死于毒杀,传闻乃梁冀所为。

  新上任的孝桓皇帝,无论权术才智,都比志大才疏的梁冀强胜万倍。

  后者欲保朝堂权势尚且吃力。

  如何还能把精力,放在改易国运这等虚务之上?

  及后的发展,陆观便不清楚了。

  但似乎哪怕在梁冀死后,六位阴阳家大师仍然延续着他们的研究。

  试图找出“大汉国运”的具体所在地。

  王莽、梁冀既能奢想使得国运改易。

  六位本就精通阴阳之道的大师,为何就不能作此想?

  如六位大家中的领头羊,洛阳雨氏为雨,属水。

  若能一朝将天下气数改由水德主宰,也不是多坏的主意,不是吗?

  看完一段不知终末如何的夺国狂想。

  陆观不知如何反应,只是长叹一声。

  他隐约觉得,司隶一带早年明显火德过盛的连年干旱。

  以及清微真人以万户家财作祭,求来的及时甘霖。

  似与阴阳家们针对国运演变的努力有关。

  难怪,常雨轩要派人追杀雨家的后人风水师。

  常雨轩,常雨轩。

  这名字是否代表着,清微与洛阳雨氏间有着某些关系呢?

  一百年过去,无知之人仍在为权势营役奔波,似不知长生之乐。….

    但当明知长生难求,将有限人生投放于争权夺利,又是否能真算是错?

  陆观摇了摇头,阅览奖励说明。

  五德终始阵不是阵图,而是阵法布置方式的说明。

  将分别对应五行的“镇物”,置于家宅的特定位置。

  阵法就会自动运作,吸纳周遭环境中的五行之气,进入布阵者体内。

  布阵者就算天天窝在阵里啥也不干。

  分别对应五行的五座辅府,也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吞纳天地灵气。

  陆观三洞未成,没有五辅可以修炼。

  则可于吸纳驳杂灵气入体后。

  透过太上感应篇中的吐纳功法,将其转化为剑修打基础所须的兵家杀伐气。

  此外,若是陆观想让武道吃到修炼速度的加乘。

  亦可运行兵仙诀,将天地灵气炼为武夫罡气。

  虽然转化时有所消耗。

  但好歹也可以大幅加快打通任脉时的速度。

  “这简直是最适合目前的我的宝物。“

  “坊主给出三月之期,要我成为三洞小成的练气士。”

  “无疑是把我的资质,估计得比常人高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