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自食其力-第2/3页



    唐书香和李秀梅听了,面面相觑,李秀梅苦笑道:“完了,这下衣服是扯不成了。”唐书香却说:“别急,这回咱俩一起去,你扯布,我买白面,下回返回来便是,先用我这份应付应付。”李秀梅听了,脸上带着感激,低声道:“那这次就麻烦大嫂了。”

    唐书香摆了摆手,道:“不必多礼,不值一提。”她看了看坐在门槛上的徐秀英,低声对李秀梅说:“咱们这个婆婆,真是个一毛不拔的。地里的收益都在婆婆手里,鸡蛋平时咱见都见不到,鸡肉也没吃过几回。真不知道家里的钱财都到哪里去了。”李秀梅听了,歪了歪嘴道:“可不是吗?我看啊,咱们的婆婆根本不会管家。人家管家日子越过越好,怎么咱婆婆管家,日子越过越差呢!”两人脸上挂着十分相似的讥笑表情,可见她俩对徐秀英充满了不满和厌恶。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男人们品着杯子里的浊酒,一脸的惬意。女人和小孩拿着窝窝头,就着猪下水,吃的津津有味,动作甚至有些急切,生怕别人先把猪下水吃没了。

    至于男人们身前的一盘,是没人敢动的。所以他们慢悠悠的品着小酒,嘴里吃着花生,偶尔夹一筷子菜,一副非常自在的做派。

    就这样,唐仪每次都把挣来的钱财买了浊酒和猪下水,婆家每个月都买,娘家却三个月才买一回,因为她不敢跟妯娌一起回娘家,生怕自己扶弟魔的帽子摘不下来了。久而久之,每三个月能攒下来一两银子,倒也不是小数。

    转眼间,到了深秋,唐仪的肚子已经五个月了,全家都开始准备冬衣。大家把压箱底的所有棉衣棉被都翻了出来,打的蓬松又柔软。又把破洞的地方缝缝补补,多出来的棉花塞进冬天要用的棉衣棉被里,力求让每个人都穿的暖和睡得暖和。

    到了冬天,全家龟缩屋子里,无聊的很。见此,唐仪去城里买了一副麻将和五子棋回来,为此她花了450文。全家人因此有了乐趣,小孩们在唐仪的屋子里玩五子棋,大人们在堂屋里打麻将,一开始都不会下,李庆天便请来了两个会打麻将的邻居,他们教了几次,李家人便学会了,可这两个邻居也上了瘾,平时没事就往李家跑,所以李家的堂屋总是热热闹闹的。

    如此,一个冬天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春天,万物复苏,唐仪等人把积攒了三个月的绣品都带到了那家裁缝店,唐仪从秋天开始便不再加工团扇而是加工钱袋和香囊,利润倒是没变,但是成本却增加了,因为原料是一块块亮面的鲜艳绸缎,看上去非常奢华。三个月的积累卖了4两银子,露出一两银子的成本净赚三两。至于李秀梅和唐书香的收益,不提也罢,都在一两银子左右。

    唐仪照例买了一坛浊酒和三斤猪下水,路过集市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卖小鸡的和卖牛犊的,一打听牛犊多少钱,不由无奈的摇了摇头,五两银子呢,她可买不起。不过家里的母鸡一冬天过去吃剩了三只,买些小鸡仔回去补充补充消耗还是可以的。

    唐仪自作主张买了二十只小鸡回了家,讪笑着说道:“娘啊,我买了些鸡仔回来,您看行吗?”徐秀英看到了,倒是没有生气,微笑着说:“我正等着卖鸡仔的货郎呢,你就买了,正好不必等了。”说完把小鸡接了过去,放进了空荡荡的鸡圈里。

    唐仪又呐呐的问:“婆婆,我看见卖牛犊的了,咱们家要不要买一只?”徐秀英摇了摇头,脸色阴沉的说:“养牛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粮食喂牛啊。”

    唐仪与婆婆的关系经过她的努力已经好了很多,不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剑拔弩张。

    一个春天过去了,唐仪买来的小鸡仔成活了15只,其中有七只母的,八只公的,等到它们长大,等待他们的会是徐秀英的无情铁手,黑色的酱油和十一双迫不及待的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