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第6/7页



唐之朝代对于岳飞这个名字很陌生,没怎么放在心上反而明清反应有点大。

朱元璋感慨:“原来是岳王爷的子孙。”

明朝这会儿岳王爷的子孙不少,但隐居的比较多,朝中就有一位,之前跟他反过元。

没想到传世那么久,不知他朱家是否也传世到那时候?

此刻朱元璋还不知道自己后世子孙跟养猪一样有百万众,算起来还真不必担心血脉被除尽。

【岳钟琪看了反书惊恐万分,这反书内容先是称女真是夷狄,夷狄入主中原是盗窃王位,这是反驳清朝正统,其次又列举了雍正皇帝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利、好杀、酗酒、yin色、诛忠、好谀、任佞,反正没资格当皇帝,三是雍正用阴谋诡计登位,得位不正。】

【雍正登基后一直有这些传言,最凶险的一次,他登基时他生母拒绝做太后,这令他得位不正谣言大增,这些传言哪里来的,许多是八皇子允禩这些争权失败者散播的谣言,所以雍正对允禩允禟痛恨之极,后来将允禩改名“阿其那”,允禟改为“塞思黑”。】

康熙脸黑了,自己儿子不是狗就是猪,那他这个做阿玛的算什么?

还有德妃是什么意思?她对他选定的继承人不满意吗?

胤禛心痛到麻木,娘娘竟然不愿接受太后之位,他已经猜测到他登位时的艰难,娘娘不仅不愿帮他,还为他制造困难,她真的那么讨厌他这个儿子吗?

【这桩谋反案闹得沸沸扬扬,他的得位不正也传开了,雍正拿到反书后,为了澄清自

玄北己,亲自编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将反书里的那些罪状一一反驳了。】

康熙惊住了,老四这小脑袋是怎么想的,事关名声岂是写一本书就能洗清的。

文人的笔要是那么容易对付,他也不需要爱惜羽毛。

【皇帝亲自下场辟谣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他认真的态度着实令人觉得可爱,可惜他不懂舆论操作,谣言这种东西越是澄清越没人信。对付谣言最好的办法曝出一个更吸引人眼球的谣言,什么“八旬老太强迫十六岁少年”,什么“呔,秃驴休想和贫道抢师太!”等等,这些哪一个不比这有冲击力,只要转移吃瓜群众注意力,再处理流言主导者岂不是容易很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填饱肚子养活孩子,谁有那个闲工夫关注皇帝是谁,怎么登位?】

李世民瞪大眼睛:后世人都玩那么花吗?

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好像学会了。

爱新觉罗·胤禛:……

他现在有点认同自己想得太简单,可和尚和道士抢尼姑又是什么鬼?

自北周开始,历朝历代的和尚道士尼姑都不淡定了,特别是女帝时期,佛教自武帝灭佛后再次得到壮大。

所有正在寺庙参拜佛像的信众都不敢直视端庄的大师们了。

所有人心里都痒了起来,啊,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可是好想知道大师是不是真和道长们抢了师太?

【你看人家李世民缺这些流言了吗?也不耽误百姓认同他是好皇帝?】

【也正是澄清失败,雍正恼羞成怒拿起了“正义大刀”,自雍正一朝开始,文字狱越演越烈。到后来,写的文里有个“明”字都能归于反书!】

朱元璋手一抖,脑门上冒出一个大大问号。

哪怕是他也不至于不准民间不准写元字,离谱太离谱,果然是蛮夷。

康熙也是无语,老四还真是没有学过帝王之道,看来有些课程得安排上了。

【雍正这样容易炸的性情,显然不适合当皇帝,承受能力太差,要是老流氓刘邦或许还会笑嘻嘻给自己多添加点细节,真真假假才没人当真。】

【在性格上的缺点,雍正自己也承认,他一点也不遮掩自己缺陷,跟田文镜的折子上是这样写的,“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

【除此之外还有温情的一面,比如还有和臣子在请安折子上的搞笑对话。雍正年间有一位杭州制造每月坚持不懈向雍正问好,把雍正都给整不会了。】

光幕出现了一张白纸。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