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我们的话
2016年初第一次在滴滴和俞老师交流,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因为那时的我正面临一个困惑:有五年经验的产品经理,今后该如何成长?产品经理除了深入场景,理解用户,建立并完善用户模型,不断提升做出高质量决策的能力,还有什么能力提升维度?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模型的人有产品经理天赋?产品经理应该以哪些理论基础作为专业支撑?……俞老师说,解答这些问题是他来滴滴的目标之一。
三年多来,在滴滴丰富的复杂案例实践基础上,老师还带着我们研读各类经济学、心理学书籍以理论求解,不断输出新的认知与方法。经过无数次迭代升级,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明白掌握用户模型之后需要向交易模型跃迁,明白有效决策的思考维度,明白产品经理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用户价值……庆幸自己有这段经历,对我而言这是职业生涯的新生。
当俞老师要离开团队的时候,除了不舍与祝福,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把这么多宝贵的收获总结成书,这个想法很快在快捷核心产品团队中获得了认同和支持。这是作为学生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感恩,也是给有成长困惑的同路人的指引,更是对这段成长的自我总结。
刘杨(Anya)
资深产品总监,原滴滴快捷出行产品负责人
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看到行业内不同时期传播的东西不一样,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应该创造什么价值?他和商业的关系是什么?他的成长方向是什么?
感谢俞老师和这么多优秀的同事,给了迷茫时的我答案,更让我找到了新的思考方式、成长方式。作为本书的产品经理,感谢俞老师及每一位作者的通力协作。感谢在成长的道路上,帮助、影响过我的每个人。
愿这本书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认知和思考。愿每个独立思考的产品经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深度思考,坚持理性,创造用户价值。
隋信杰
高级产品专家,原滴滴快捷出行乘客运营增长产品负责人
在写这本赠别恩师的书时,小伙伴们反复地试读、讨论;初稿完成后,俞老师也给了大量修改意见。其间那些令人沉浸于产品世界的讨论,是对我这个参与者的最大奖励,感谢俞老师和我的小伙伴们。
时代变迁,行业中的产品理念亦受到冲击。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复盘了大量产品案例,不断通过实践来验证俞老师提出的从「用户模型」到「交易模型」的产品理念,这正是变迁中的「不变」。愿此书可以为行业里迷茫的产品人,点亮前方的路。
黄远健
产品架构师,原滴滴快捷出行服务体验产品负责人
初入行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对体验的理解一直围绕「新旧体验差」「用户迁移」这样的关键词,也是带着这样的认知经历了从PC(个人计算机)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但当这些理念面对「出行」所遇到的各类挑战时,很多问题并不能被很好地回答,类似「为什么在国外普遍使用的高峰期动态调价策略用在国内却遭遇骂声连连」。与此同时,「出行」作为一个民生行业,使得很多线上互联网产品常用的AB测试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一个看似实验的策略都可能影响着上万司机的生计和上百万乘客的行程,这对产品经理的权衡能力和决策质量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公平和效率该如何兼顾?排队到底应不应该做?
在跟随俞老师学习的这三年中,我们对一个个案例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验证,也对「什么是交易和如何权衡」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化理解和认知。这本书就是这三年最好的缩影,希望它能帮到同样需要决策和认知升级的产品经理们。
刘美辰
产品架构师,原滴滴快捷出行交易产品负责人
很庆幸也很感恩,能和俞军老师及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一起探索产品经理的理论和实践。来滴滴这两年多最大的收获,是对产品经理的认知几乎全部被刷新,而大部分内容都囊括在本书里。
除去热爱和好运气,对我产品经理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我想是「自省」和「自律」,即不断地自我反省+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此时此刻,如果只能给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千万不要认为读完本书后就能产品功力大长,相反,如果能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理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吸收其中的养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