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拯救大兵瑞恩》:美国如何讲述战争与人道?
战争片,一直都是美国电影工业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一个类型:
首先,它体量巨大、场面恢弘,最能体现好莱坞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
其次,它本身讲的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因此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特别紧密,最容易进行各种主流观念的植入。
再次,它往往与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关,情节上的虚构空间较小,但在意义阐释上、在价值提升上的发挥余地,却很大。
最后,它基本由男性角色构成,较难使用好莱坞惯常的那些叙述策略,比如爱情戏(当然,《珍珠港》等少数几部作品例外。所以战争片在美国电影体系里,既重要又特殊。
我们先来说一下1998年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著名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这是美国战争片中最有影响力、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这个名字。
它描述的是二战后期,美国一支小分队深入敌后的一次寻人行动。
小分队深入敌后,是去营救一个叫瑞恩的战士,因为他的母亲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另外两个儿子,如果瑞恩再不平安返回,这个家庭就会绝门绝户。
大家也许会发现,放在反法西斯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这个行动的意义,显得相当诡异,甚至与整场战争的走势之间,看起来都毫无关联。
所以,在当时,这部电影甚至引发了一场讨论:「用那么多人的命去换回一个人,究竟值不值得」。
然而,好莱坞正是用这个超越了「性价比」的选择,赋予了影片一种高于常人思维的价值尺度:
它向我们强调和灌输的是,人道主义不是买菜算账,它需要的不是斤斤计较,不是考虑数量上的合不合算,而是从一开始,就不计利害。
很显然,这种价值高度,构成了美式战争片的全部奥义。
很多人总觉得,美军能打胜仗,来自于先进的武器、来自于训练有素的士兵、来自于合理的战略战术,确实,这些东西在好莱坞战争片里都有体现,但是,它们都不是最关键的那个点。
美国人认为,或者说美国电影一直努力地让人认为:
相比天时地利、装备精良、谋略得当这些因素,是正确而高贵的道义观,才让美国反复成为战争的胜利者的。
说白了,美国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是,美国人打仗,是在替天行道。
当然,所有的美国战争片,都会有一个反战的外观,《拯救大兵瑞恩》也不例外。
电影从诺曼底登陆开篇,这场掀起盟军反攻号角的光荣之战,原本配得上一种更史诗化、更诗意化的电影语言,但是导演用了最写实的手持镜头,用了无数的血浆和断肢,去对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做极致化的视觉渲染。
不厌其烦地呈现生命在战争中遭受的摧残,让观众几乎一上来就相信了战争的残酷定义,就是:无法避免地目送一个又一个人死去。
然后在这种定义的衬托下,「拯
观察者网
《开眼看电影: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式三观」》,牢记网址:touwz.com救瑞恩」这个行动散射出的对生命的珍视(touwz)?(com),一下子使人耳目一新、热泪盈眶②()『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com),让人觉得,美军在残酷的战争中,做着一件和战争不一样的事情,他们是在战争中反战。
小分队队员们,也从一开始对任务的怀疑和不理解,逐渐相信了「拯救瑞恩可能是我们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
千辛万苦找到瑞恩之后,大家选择留下来和瑞恩的部队一起坚守阵地。
男一号米勒上尉在保护瑞恩时中弹身亡,弥留之际叮嘱瑞恩一定要活下去。
个人英雄主义、忠于职守的军人精神、对自由和爱的守护,围绕着拯救瑞恩的人道主义,情绪层层递进,让观众从对死亡的恐惧里抽身,进入到对美式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动当中。
也许没几个观众能有耐心去理解,希特勒的暴政可能给世界带来多大灾难,但几乎每个普通人都会明白:把唯一幸存的儿子找回来,可以给一个母亲带来多大的安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