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



我第一次听说「哥武」还是在大学期间。2008年7月,被「哥武」游击队绑架了六年的英格丽德?贝当古成功获救,英格丽德曾经是哥伦比亚总统候选人,她在哥伦比亚南部参加一次竞选活动的途中被游击队员绑架。十年前的我刚开始在网络上看新闻,我记得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气质出众的英格丽德带着时装模特一般的儿女与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英格丽德拥有哥伦比亚和法国双重国籍。

再一次看到「哥武」的新闻依然和绑架事件有关,那时候我已经是常驻拉美的记者。2012年,法国记者罗密欧?朗格罗瓦在随同拍摄哥伦比亚军队的缉毒行动时遭到「哥武」突袭,被误当作战俘关了起来。罗密欧?朗格罗瓦非常幸运,在确认了他的记者身份后,游击队员为他治疗枪伤,提供食物,并在一个月后将他转交给了国际红十字会。

这个事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罗密欧?朗格罗瓦平安归来后,法国电视台播出了他在被劫持前拍下的影片:缉毒分队搭乘直升机抵达古柯叶种植区,烧毁了当地的可卡因生产设施。然而游击队员的出现毫无预兆,缉毒队员很快就发现自己深陷重围,子弹从各个方向打来,他们甚至绝望地让记者拾起伤员的武器进行反击。最终,十多名缉毒队员被打死,朗格罗瓦的手臂中弹,摄像机滚落在草地上,镜头变黑。

这个戛然而止的纪录片有别于我看过的任何一个相同题材的新闻片,预知的结局更是为它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很难想象在21世纪,当切?格瓦拉、菲德尔?卡斯特罗这样的游击队员已经走向神坛时,激进的左翼***武装依然活跃在一个拉美国家。魔幻现实主义诞生在哥伦比亚是有原因的,这个国家的内战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混杂着党派纷争,外国势力的渗透以及毒品贸易。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引起一场战争。我们很难精确地定义这场内战的开端,更没有足够的信心裁定它的结束。你随便翻开一页《百年孤独》,讲得仿佛都是哥伦比亚今天的故事。

「哥武」的全称是「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这个左翼游击队成立于1964年,最早以争取社会平等为主要诉求。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哥武」参与毒品交易,并且频繁地组织暗杀、爆炸和绑架人质。根据官方数据,「哥武」一共绑架过10583人,其中包括政客、军人、商人和记者。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组织都将「哥武」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在2002年前后,「哥武」拥有的武装人员达到1.8万名,控制着哥伦比亚境内40%的领土。

2012年,哥伦比亚政府和「哥武」举行和平谈判。这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却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在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中,至少有22万人丧生,然而受害人数的多寡似乎从来都不是和谈的出发点。在我的报道经验中,即使分歧无数,冲突双方总能在一点上达成共识:民众虽然无辜,但死亡是战争的组成部分。

真正能让他们坐下来谈判的永远是政治上的博弈。从「哥武」的角度看,通过武力推翻现有政权已经脱离了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如果要获得参政的可能,唯一出路就是在依然有谈判筹码的时候果断出牌;对于哥伦比亚官方而言,和谈的决心要相对个人化,因为每一位新上任的哥伦比亚总统都被认为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热门人选,而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从不遮掩自己的野心。

2012年8月开始的和平谈判曲折而艰难,经常谈着谈着就传来政府军和游击队员在哥伦比亚内陆交火的消息,和谈屡次中断。事实上,小规模的交火一直到停火协议生效前都没有停止。很多时候,对话已经濒临崩溃,但又像重症病房的病人一样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将近四年后,当大多数人都因事态的反复而失去耐心时,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在谈判地点——古巴首都哈瓦那,签署了停火协议,并宣布最终的和平协议指日可待。

然而局内人并不敢展露出绝对的乐观。历史证明,停火协议只不过是一张纸,随时可能被单方面撕毁,成为全面清剿的诱饵。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过,自然并不排除再次发生的可能。也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我前往安第斯山赴会「哥武」游击队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