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发刊词:国学是什么,应当怎么学?



你好,我是窦可阳,欢迎来到《国学新知道》。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吉林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因为求学之路的特殊,所以从教十几年,教授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美学概论、周易经传美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论等等,咱们这个课程叫做《国学新知道》,而我所学过的、我所教过的这些知识,都可以为无所不包的「国学」背书。

「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这句话赞美的是有教无类的孔夫子。

曾几何时,教育这件事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及。幸亏是孔夫子开门收徒,不论贩夫走卒,还是行商坐贾,都可以游学于孔门,学到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叫孔子为「万世师表」。

正是从他之后,经史子集之学,才真正地成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日日常习修身齐家的学问,更能凭借着对它的掌握和理解而金榜题名,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国学」,在历史的行进过程中,不断巩固积聚、发展和变化,成就了延续千年的文脉。

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上世纪中,在战场上见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后,否定传统文化成为了思想文化界以及社会的主流,文脉有所断裂。

但到了今天,当中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已经实现了全面赶超,提升综合国力越发需要文化影响力时,国学作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与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是高考「风向」的转变,语文成为「大杀器」,不积累古诗文,可能重本变二本,还是各个高校中「国学院」、「国学课」的纷纷创设……总之国学知识的普及已经远远赶超前代。

我自己在吉林大学开设了《国学通论》的通识课,覆盖经史子集、文化风俗,涵括了国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但在授课过程中,确实也收到了不少同学发来的困惑和难题。

一是国学内容的卷帙浩繁。国学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有知识和学问的总和,不管多大体量的课程,在如浩渺烟海一般的国学知识宇宙中,都不能详述其万一。更何况,对现代人来说,读大部头的国学经典,实在是一种奢侈。

二是国学课程的结构。市面上正式的国学课程,往往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像古代的经学博士那样,系统地讲授「主流」的国学知识,按照纵向脉络、承前启后地铺演开来。这是国学的「体」——体系之「体」,按照这个「体」来讲述,知识确实能高密度输出;但中国人向来讲究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不能以问题为导向,综合经史子集各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横向的梳理来活学活用国学知识,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又怎么能发挥国学在今天的创造力和统合能力呢?

更何况,国学本身就有着「学以致用」的实践本性,否则历代文人士子,又怎么能把它当做「经世致用」之学呢?

所以,回到《国学新知道》这个课程,我就打算突破性地解决这两个国学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具体来说,我会从「用」入手,在当今生活中寻找一些线头话题,包括吃穿住行等等,以此来拉伸出一整条不同时空里,历代古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其中不断凝结的智慧,这种带着问题去探索的学习方法,能让你学起国学知识来,不像死记硬背那么累。

不仅如此,前面说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传统文脉有过断裂,但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往往是有巨大惯性的,这就导致今天生活里的一些细节,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会觉得奇怪或不解,而当把那个断口弥合,再次和千年历史里沉淀的智慧接通,我们也会更加理解自己当下的生活。

先剧个透,我们会说到古人心中的地理知识是什么样的;古人是如何仰望星辰的;历法在古人生活中到底起着什么重要作用;今天看到「小仙女」穿着的汉服走在街上,为什么还是觉得有点怪,等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获得一般国学书本之外的新视角,它们超越了我们的「常识」,却又十分真实,这就是我们说的「新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