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平定天下之策(5k小大章)-第3/4页
但是赵匡胤之后的其他皇帝是真不会打仗啊!
赵二那会儿遇到的情况就是如此,因为没有点检和都指挥使,除了他本人以外整个大宋就没有人有这个权力和资格去指挥全军几十个兵团的协同作战了。….
那他就只能亲自指挥。
他特么指挥个屁啊!
高粱河之战中其实宋军压根就没输,各部损失都不多,结果莫名其妙他这个指挥部却没了,纯是各部协调不畅通,指挥混乱的结果,看着就跟那些将军们要故意害死他似的。
那些将军们甚至都没当回事儿,扶了赵德昭当皇帝还想继续跟辽军磕呢,主力压根就没损。结果莫名其妙就听说皇帝已经逃回去了,稀里糊涂就败了。
至于说再后来搞出来的什么阵图相授,那就已经变态了,校长看了都得夸赞一声内行。
而到了赵恒的时候,有些指挥使干脆就不听他这个皇帝的话了,你爱咋指挥咋指挥,反正我不听,你命令你的,我打我的。
之所以逼着他御驾亲征也是因为如此,实在是他不露面的话那些将领们已经开始各自为战了,派文官传旨意,人家看都不看,非得是他本人去了战场,亲自下命令,下面的人才不敢不听,而且这样一来确实指挥也没有延迟了,宋军的战斗力也就回来了。
而等到澶渊之盟结束之后,赵恒对禁军将领们的忌惮几乎到了极致,从那以后,才慢慢的变成了文官掌军,又因为宋辽无战事,军事压力没那么大,然后,重文轻武,禁军就彻底的废了。
一想到这些,赵光美都忍不住一阵阵的心塞,明明我大宋的军队,本是天下无敌的啊!
甩了甩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惆怅,赵光美郑重地跟赵匡胤说道:
“我大宋的优势在于打小仗,而契丹的优势在于打大仗,兵之道,扬长避短而已,所以我后面的主旨其实核心思想就一条:‘打小仗,不打决战,以蚕食之策,夺回燕云,覆灭大辽!’”
赵匡胤沉吟道:“所以你才说,欲定北,先安西?”
“对,后面那策里也说了,咱们大宋当以麟、府、延三洲之地为基,逐步蚕食吞并吐蕃六部、夏州李氏、回鹘、归义军,稳住西线,压制辽国,拉长战线。”
“辽国若是要和我们决战,咱们就守,哪怕是层层设防,结硬寨,打呆仗,哪怕是输个一两阵也不要紧,只要战线够长,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便是。”
“他们辽国是征兵制,咱们是募兵制,战事打一个月,他们就会耽误当年的生产,战事打半年,他们全国都会发生大饥荒,这种大战若是打两年,他们全国的百姓都会饿死,跟咱们拼消耗,他哪有那个实力?”
“所以辽军动员起来之后兵力虽雄,但必不可久,只要他退了,咱们就再打回去,咱们是职业士兵啊,只要他不搞大动员,就一定打不过咱们,他搞了大动员,咱就不跟他打,难道辽国还能每年都动员一次跟咱们打大仗不成?今年夺他五城,明年夺他十城,如此长久之战,虽然咱们必然会花费不菲,也一定会很难受,但辽国,一定比咱们更难受!”….
赵匡胤闻言点了点头,赵光美的这条战略虽然很保守,但不得不说,这几乎是万无一失的,说白了就是消耗战。
我一个募兵制的军队,还怕跟你打消耗么?我平时不打仗也得花钱养兵啊。作战的时候战事要消耗钱粮,不作战的时候将士们就饿着了?无非是打起来的时候赏钱多了一些而已,这个赏金大部分还是从缴获里出的。
后来的宋朝之所以不敢打仗,一打仗就算账说国家穷,打不起,那是因为重文轻武,平时的军费能挪就挪,所有士兵全都特么的在欠饷,所以一打仗就得补发军饷,然后文官集团还贪污**层层克扣,发不够还得补发,那自然是打不起了,跟此时的宋初军队完全是两回事儿。
辽国可不一样,他们是征兵制,每次的大征兵都是一次伤筋动骨,连续两年大规模征兵作战若不能取得大胜,他们自己就会崩溃。
“还有呢?”
“还有,就是用间了,既然是打消耗战,燕云十六州当地的百姓就很重要了,这些年辽国已经更改了国策,开始全力经营燕云,当地汉人的待遇好上了不少,若是燕云的汉人心向辽国,则那个地方,确实就不好打了,所以,咱们就必须得要破他们的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