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永安四年-第2/3页



    大臣很快便以周王和宋王为首分作了两派。

    身后的是以廷尉为首的钱家和以吏部尚书为首的张家。

    朝臣的注意力都投在了周王和宋王身上。

    同样被封王的晋王却被忽略了。

    少数有心人注意到这点,当即前往晋王府,想要分头押宝。

    好不容易到了晋王府。

    一众大臣惊讶地发现,王府大门紧闭。

    晋王本人。

    自封王之日起,除去进宫请安,便没有出过府。

    永安帝未授他实职,晋王本人也没有争取的意思。

    俨然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时间短,还有人怀疑他是故作姿态。

    一年。

    两年。

    三年。

    每一年都如此。

    转眼到了永安四年。

    朝臣渐渐适应了晋王的低调。

    偶然想起来,也没把他放在心上。

    因为朝中能够渗透的部门,已经被周王和宋王瓜分殆尽了。

    即便晋王有异心,朝中也没有能供他驱策的势力。

    后宫的争端逐渐有了结果。

    太后与贵妃这对姑侄占了上风。

    前些日子宫里有消息传出,皇后被永安帝申斥,收回凤印。

    李常笑没有刻意打听,却也听说了这件事,可见其传播之广。

    定然是有心人故意为之。

    幕后主使不得而知。

    但朝堂局势又侧面给了答案。

    皇后出身的钱家备受打击。

    不少依附钱家的大臣纷纷被罢免,换上了张家人。

    这都与李常笑无关。

    他正坐在宗府的马车上。

    马车驶向南街的兴阳坊,易王府便坐落在此。

    易王今年五十九,爵位是祖上传的。

    这是启明年间分封的亲王,传到易王这里刚好是第三代。

    易者,平易近人,不惹是非。

    这便是启明帝授此王号的本意。

    前两代易王都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在隆武、天命两朝都安守本分,算是宗室亲王的典范了。

    但这一代的易王。

    在永安帝上位前便与齐王亲厚。

    新帝即位后,因为找不到借口申斥,姑且放过他。

    谁曾想,易王自家把这个由头递了过来。

    数日之前,易王府的一位王孙与好友宴饮,醉酒时提了一句冀侯。

    这消息经由影卫的渠道传到永安帝的耳朵。

    他当即下旨宗人府,将易王府上下关入收押。

    圣旨再三强调,易王本人不得有误。

    无奈之下,李常笑只得亲自出马。

    当了三年的都司空丞,他如今在一众宗室里算是凶名赫赫。

    名声比之其父云王,犹有甚之。

    只可惜,这不是什么好名声。

    是臭名。

    与金吾卫并驾齐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