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佛门圣地-第2/3页



   道信见他须发皆白,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

   老汉笑着说:“五十有九,还小呢。”

   道信也笑了,说:“是不算太老。不过,给我当徒弟嘛,还是太晚了一些。你若是投胎再来还差不多。”

   谁知这道信,说话一出,真个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老汉听后,便向山外走去。

   离开几步之后,老汉竟意味深长地回眸一笑。

   不久,一位居士将双峰山下的一块山场捐献出来,供道信开办道场。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道信声名远播,四方禅僧慕名而来。渐渐地,这里云集了五百多位参禅的僧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最早禅僧僧团,开辟了禅宗道场脱离律宗寺庙而独立的先河。

   四祖道信启建丛林、组建禅僧教团的创举,对后世禅宗的发展,对禅宗农禅并重的宗风养成,影响颇为深远。

   ……

   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道信在回山的路上,遇到了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其中有一个骨相奇秀的小男孩,道神好生奇怪,忍不住打量了他一眼。

   那孩子似乎早就知道道信在打量他,便停止玩耍,回眸一笑……

   啊!他这回眸一笑,犹如从遥远的宇宙深处奔来,恰似一道照彻灵魂的闪电;又像大海沐浴出的霞光灿烂明丽,世界因了他而纯净……

   天哪,这眼神、这神态,竟然似曾相识!可是,他仅仅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呀!

   道信弯下腰,抚摸着他的头,问:“小孩,你是哪位居士家的孩子?我看着你很眼熟,一定与你的父亲相识。你姓什么?”

   小男孩一歪头,奇人奇语:“要问我的姓,可不一般呢!”

   道信好奇地追问:“是什么姓?”

   小男孩道:“是佛性。”

   “什么?佛性?”道信不由一惊。

   这时,与小孩一同玩耍的那几个小孩,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姓,是无姓儿。”

   道信就问他:“你真的没有姓?人人都有,你为什么没有姓?”

   “性(姓)空,所以没有姓。”小男孩说完,对着道信又是那么灿若朝霞、亮似闪电的一笑。

   人人都有佛性,自性空寂,这些深奥的佛学道理,竟然能从一个稚童口中说出来,道信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要知道,他为了找到一个**器的接班人,已经寻觅了许多年。

   道信对那男孩说:“贫道收你为徒,好不好?”

   男孩说:“这得去问他的娘亲。”

   道信摸着男孩那圆圆的头,微笑着说:“那你就带我去见你娘亲吧。”

   “好。”男孩高兴地说,带着道信来到村边一间茅屋里。

   一般来说,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作为母亲,又怎会舍得让自己的儿子离她而去呢?

   岂料,这孩子的母亲,冥冥中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驱使,竟爽快地答应了。

   她对道信说:“他在我的翼下长大,只能成为农夫樵人。既是大师之请,当应有鲲鹏之势。况且,他本来就是一个莫名其妙而来的孩子,大师,你就带他走吧。”

   原来,在八年前,她正在河边洗衣,山里那个栽松老汉走了过来,对着她作揖说:“姑娘,我能在你这里借宿吗?”

   她说:“俺是周家的小女儿,上有爹娘和兄长,家中之事都由他们做主。”

   老汉说:“老朽首先要征得你的同意。”

   她点了点头。

   栽松老汉瞬间就没了踪影。

   她回到家中,就莫名其妙地怀了孕。

   俗话云:姑娘大了人人喜欢,姑娘的肚子大了人人耻笑。未婚先孕,是乡村最为丢人现眼的事情。

   于是,她爹娘和兄长就将她赶出了家门。

   姑娘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所以她忍辱偷生,决心将肚子里的东西生出来,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孽种怪胎!

   然而生出来的,不是怪胎,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因为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村里人都叫他“无姓儿”。

   道信屈指算来,八年前栽松老汉的回眸一笑清晰浮现。

   道信留下一些钱财,将孩子的娘亲安顿好,领着“无姓儿”回蕲州东山,为这小孩剃度,取法名“弘忍”,开始修行。

   弘忍在东禅寺勤修苦练,道行渐高,常侍道信身边三十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