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战略:清江造船厂-第3/4页



        朱允炆摆了摆手,问道:“朕不是问你这些,只问一句,抽出四百匠人对龙江船厂影响多大,对宝船制造影响多少?”

        万海平擦了擦额头冷汗,道:“若抽调四百匠人,恐怕要削减一艘宝船,还会导致另外一艘宝船延期……”

        朱允炆沉思了下,点了点头,道:“那就抽调五百匠人,削减两艘宝船,同期一批打造七艘宝船,足够了。”

        “啊?”

        吃惊的不止是万海平,还有黄福、郑和等人。

        宝船如此威猛,如此强横,只要亲眼见识过,就应该大肆制造才是,越多越好,怎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突然还减产了?

        郑和更是着急,这宝船下大海,绝对是劈风斩浪,无往不利,若削减了,他日宝船数量那么少,怎么维持大明海上的霸权地位?

        朱允炆看着吃惊的众人,道:“朕何尝不想宝船上百,纵横四海!然就当下与长远来看,京杭大运河将会贯通南北,舟船往来,南北联动方是大局。这河道之上,总不能用海船去运输货物吧?朕打算于淮安府山阳、清河一带,开设清江造船厂,专司粮船制造,即漕运浅船、海运遮洋船。”

        “原是如此。”

        郑和与黄福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的良苦用心,他不止是需要重视战舰,还需要考虑更多人吃饭的问题。

        尤其是北平、辽东等地,都驻扎着大量军士,只靠人工运输粮食耗费太大,现在开始修河道,河道修好了,总不能没船只运粮食吧。

        总需要提前筹备。

        黄福突然想到了什么,劝道:“皇上,臣以为新船厂选择在淮安未必是最佳选择,淮安周围良木怕是不多,而造船需要大量木材。”

        朱允炆赞赏地看了一眼黄福,他说的没错。

        造船需要大量木材,古代造船厂应该是资源主导型公司,就地取材才能做到最低成本,比如龙江船厂,这周围就有不少木材,哪怕是木材不够,也可以去湖广砍了,顺长江而下,不太费事。

        按理说,在芜湖、仪真这些长江边上的城中选择新船厂厂址更为合适,毕竟这里可以说是“群商四会,百木交集”之地。

        但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成本不是第一考虑要素,安全才是。

        这里的安全,并非是造船安不安全,而是粮食的安全问题。

        从大明舆图上来看,淮安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其处在大运河与淮水的交汇处,向南可以通往长江,向东又靠近大海,可以说是“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咽喉”。

        而且,朝廷打造的八大粮仓中,其中有一座就是淮安仓,许多收纳来的粮食,都汇聚到淮安仓。

        而这里又距离北平还有些距离,一旦北地出现严重问题,比如瓦剌打过城关,逼近北平,朝廷大军可以疾驰北上,路过淮安就地取粮,就地征调船只北上增援。

        从战略角度来考虑,淮安太过重要,需要有粮食,有船,有军事力量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