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东厂横空出世-第3/4页



        郁新看了看远处聚集的灾民,他们对于朝廷的告示无动于衷,就坐在那里闲聊或睡觉,也不想出一把力气去。

        “再等等吧,若三日依旧没人,那便急报朝廷,另做盘算吧。真正的灾难,是懒惰啊。”

        郁新感叹中,落寞地走开。

        京师之中,全察考课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弹劾官员的奏章明显增加,就连尚书一级的官员,也没能幸免。

        刑部尚书侯泰被弹劾十几条罪状,候泰无奈提出致仕,申请退休。

        朱允炆并没有批准,而是将弹劾最凶的几个御史叫了出来,让其在奉天殿门外跪着,一遍遍读自己写的弹劾奏章。

        风闻奏事,简直成了这些人的习惯。

        广开言论不是让你们造谣中伤人的,侯泰扶老人过马路,老人摔倒了,怎么就成了欺辱士民?候泰吃饱了打几个饱嗝,就成了礼仪不佳?生病了休息两日,怎么到你们嘴里,就成了怠工懒政了?

        朱允炆告诉过他们,弹劾要有证据,哪怕是没证据,是从路边社采集的,那起码也要标注“转载”二字,说清楚哪个大妈告诉你的,而不是你自己的观点吧?

        这些人弹劾侯泰,并非是出于正义,而是出于投机。

        前几日侯泰进言,公然主张削藩,解除藩王卫队,以降低朝廷支出。

        侯泰的主张是对的,但却不合时宜,于是朱允炆训斥了侯泰几句,让其回家反思。

        结果,落井下石的官员就来了。

        朝堂官员攻讦,近乎没有底线。

        朱允炆没精力每天去翻看真伪难辨的弹劾奏章,经姚广孝、张紞、解缙等人提议,于东安门外,设立了“核查司”,专司京官弹劾奏章真伪审核。

        因为核查司处在东安门外,也被称之为“东厂”。

        东广设厂公一名,稽查千户、百户一名,设缉事百人,一应人员,除厂公为司礼监少监外,皆以安全局人员充任。

        朱允炆为避免东厂遮蔽耳目,堵塞言路,安排都察院、吏部复查其结果,同时允许官员在朝会时奏陈弹劾。

        东厂的设置,其承担的职责,仅仅是京官弹劾内容的辨识,查奸明忠,手中握着的是调查权,与安全局一样,均没有逮捕、审讯权。

        对于京师之外的地方弹劾奏章,朱允炆的要求则是一律递送各部与内阁,由内阁初审之后,委托东厂前去地方探查。

        这种安排,提升了弹劾奏疏的质量,减少了风闻奏事,借谣言攻讦朝臣的行为。

        都察院练子宁对于朱允炆的这种安排很是矛盾。

        支持是因为东厂的存在,可以让都察院弹劾更为精准,更为有效,一旦查明弹劾实情,能够短时间内给出处理结果。

        不支持是因为东厂的存在,让都察院这种言官机构受到了极大限制,以前张嘴便可以说事,弹劾来弹劾去,直达天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