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去看姐姐1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日子如果一直简单,那就编织不成生活了。
上午,老师们都在会议室开会。
今年报名学生人是398名,我们再扩招50人,总共招收230名,增加一个班。
行,一班50人,不算大班,不行就多招10人,按60人一班?
每年开学后,还是会有些借读生过来,是吧,要留些余富量嘛!
不过,今年的扩招生,要把学籍调过来,如果学生不愿意把学籍调过来!就不要招收!我们也不能总给别人做嫁衣吧!对不对?
借读生的费用,大家再商量一下,不能超标准,但也不要太低,大家都知道,学校的扩建资金总是不能及时到位,学校也难啊!
往年是一学期600,今年定800行不行?
我们学校虽然比不上县中,可从师资住宿学生数量上说,比镇中可要大两倍以上!
去年镇中的借读费就850了,今年听说是一千。
那咱们就定一千二!
有点高了吧?恐怕有些学生家庭拿不出来啊!
我们也参照县中的方法,按分数划分出几个档次,第一个档次借读费用按镇中标准定成一千,20分一个档次,依次类推,低一个档次加二百!平均分60以下的学生,就不要统计了!交多少钱也不招!
孟杰!你分到12班了。张老师从会议室出来,正看到孟杰在宿舍门口站着,就对孟杰说:我班!
谢谢张老师!孟杰高兴的说。
傻小子,谢我干啥?你自己考的!张老师微笑的说。
嘿嘿~孟杰挠了挠头。
对了,孟杰,你学籍转过来吗?张老师问。
学籍?我不知道。转过来和不转过来有什么不一样吗?孟杰问。
噢,上学都一样。就是不转过来就是借读生,转过来呢就是本校学生。张老师说。
张老师,那借读生和本校生有啥区别?孟杰还是不太明白。
借读生需要交借读费,今年定的借读费最低是一千,还只是一学期,有点儿高。再有借读生到中考升学时需要回原中学参加考试。张老师解释道。还是转过来吧,这总比南桥中学好些!
行!我转。
嗯!明天公布录取结果,结合的学生意见。后天我和王主任去县里调学生学籍,你的就这么定了!转过来!张老师说。
嗯,转!孟杰虽然还没完全懂,但他听懂了借读生要交一千借读费,果断同意了转学籍。
张老师,晚上的聚餐,你张罗一下,去镇上的聚客斋定,送学校来。一个有些秃顶的矮胖男老师对张老师说。
行!张老师说:定几桌?估计得3桌才够!
那就定四桌!定实惠菜!能通知的老师都通知到!秃头老师转身又对着一年轻男老师说:
哎!小王,你下午负责通知大家,不管能来不能来都要通知到,晚上六点半,就这新会议室吧!聚一下!通知到啊!
好来!放心吧秦主任。
孟杰看了看表,十点五十。他提了水桶在压水机压了一桶水,把衣服都洗了。白衬衣是干净的,从卫超家回来,还没穿过。黑半截裤也是卫超的,先穿着吧,挺凉快!
他在小铝锅里添了些水,在煤油炉上热了俩馒头。吃完后把小铝锅里的热水倒洗脸盆里,兑了些凉水,用洗衣粉洗了洗头。
嗯!这洗衣粉还挺香!孟杰闻了问自己胳膊,穿上白衬衣:好了,出发!
孟杰一早就把自行车推了出来,等的就是上午的分班消息。他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姐姐了。
出门往西,路两侧的的白杨树往身后一棵一棵退着。中午的缘故,路上没有行人!孟杰索性把衬衣敞开,一路骑得飞快!
到了镇上,孟杰感觉车前胎气软,就一路往镇北骑一路看,想找一个修车的摊。中午时分,镇上的大街比镇外着实热很多,马路反射的阳光炙烤着路上的一切。孟杰脸上的汗流进眼睛里,沙的有些看不清路边。
走到镇上北街,眼看就要出镇子了,路边树下有个修车摊,挂个纸板写着:修车补胎。但没看到人。
孟杰骑过去,在旁边的另一棵更大的槐树下,有一个人躺着睡午觉,脸上盖着个旧草帽。
师傅!师傅!孟杰有点不太好意思。
嗯那人嗯了一下,躺着没动。
师傅,我想借打气筒使一下!孟杰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