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电影手册》封面人物-第5/6页



    

        莱奥撇了眼围观的编辑们,他知道怎么讨好这些编辑,便接着问道:“你知道《电影手册》的创办精神吗?”

    

        “当然,安德烈巴赞先生希望《电影手册》是高度介入,立场鲜明的批判性杂志。”

    

        所谓的批判性就是以挑毛病为主。

    

        关于这一点,李声耀一向很佩服。

    

        到了2022年,《电影手册》又换了老板,这一次新老板中有几名制片人,这几个制片人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直接表明希望《电影手册》更加温和,更加时髦。

    

        这句话直接惹恼了以德洛姆为主的编辑,一共九名编辑,七个人辞职,仅仅留下了两个人。

    

        李声耀毫不犹豫说出了《电影手册》创刊精神,让围观的编辑们对他生出了几分好感。

    

        “那你怎么看待曾经的红色浪潮?”

    

        法兰西有一段时间有过红色浪潮,《电影手册》一样深受影响。

    

        那时候蒙太奇被称为苏/联蒙太奇,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怎么受西欧文化界的认可,他们认为蒙太奇是强加给观众的精神控制。

    

        而在法兰西红色浪潮时期,法兰西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影手册》为主的电影学家们,像是特吕弗,戈达尔等人,他们认为蒙太奇可以超越影像自身的真正意义,蒙太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摄影手段,可以与现实主义完美的融合。

    

        这一个论点让西欧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接受了蒙太奇,自此之后,蒙太奇风靡全球。

    

        “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苏/联电影艺术,与西欧的电影观念发生了有趣的碰撞,并且产生了非常绚烂的化学反应,深深的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全世界的电影工作者,都应该了解那段历史,就像是特吕弗,戈达尔前辈他们一样,在电影领域验证,创新。”

    

        李声耀小小拍了《电影手册》马屁,让围观的编辑们心情更好。

    

        莱奥点点头,随后与李声耀聊到了《1937》和《寄生虫》。

    

        两个人聊了半小时,莱奥这才问道:“李,我注意到你两部拿到了金棕榈的电影,都兼具商业和艺术,这是你有意追求的吗?”

    

        李声耀点点头,“是的,这是我制作电影的方向,我希望我的电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并且普通观众可以看明白。

    

        而不是抬高观影门槛,制作一些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

    

        在这个前提下,尽量的增加一些思考,引导观众去思索。”

    

        “在你心中,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是什么?”

    

        李声耀想了想,“除了在剧情设置上的区别,我认为还有一点是观众的反应,观众看文艺片,看的是自己,观众看商业片,看的是别人。

    

        我们看到自己,会思考。

    

        我们看到别人,会高高在上,会有距离。

    

        这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重要区别。”

    

        其实就是换一种说法而已,归根结底还是文艺片与商业片在题材上,在制作上不同,给人的效果不一样。

    

        莱奥闻言,点了点头,随后问出了他最想要知道的问题。

    

        “李,你怎么看文艺片的未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