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电影手册》封面人物-第3/6页



    

        而且他的电影观影门槛很低,一般的成年人都看得懂,他的电影可以让普通观众感受到电影魅力。”

    

        德洛姆闻言,拿起笔,将莱奥的话记了下来。

    

        “最后一点,《电影手册》需要新鲜的血液,既然我们已经在整个欧洲寻找热爱电影的人,那为什么忽略亚洲呢?那是一个人才库。”

    

        《电影手册》刚刚开始,仅仅是法兰西的电影爱好者当编辑,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继续往外发展,其实是大势所趋。

    

        上世纪《电影手册》只有法语和英语版本。

    

        等到本世纪初,《世界报》收购了《电影手册》,为了提高销量,适应千禧年之后的市场,《电影手册》开始建立官网,发行电子版,另外还在伦敦,纽约,洛杉矶等地发售。

    

        再过几年,大英的菲登出版社收购了《电影手册》,开始增加西语,葡语版本。

    

        未来出汉语版都不是不可能。

    

        德洛姆闻言,沉默片刻,“我们确定采访李,至于他能不能当杂志封面人物,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他知道手下的编辑,这些人都是欣赏纯粹文艺电影的人。

    

        不管是《1937》,还是《寄生虫》,李声耀都在商业和文艺中找平衡。

    

        或许很多普通影迷,觉得李声耀这样非常难得,欣赏这样的态度。

    

        而在《电影手册》的编辑们看来,李声耀还是不够文艺,电影艺术性不足。

    

        要让手底下的编辑们认可李声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莱奥叹了一口气,“德洛姆,我们应该寻找更多的出路,不仅仅是要考虑艺术性,电影创新,还要考虑怎么增强文艺片的影响力,以及拓展市场。”

    

        莱奥早年认为电影艺术性最重要,但是后来他成为了大导演,越发觉得电影需要寻找新的道路,这样才能在众多娱乐中,保持电影影响力。

    

        他之所以看好李声耀,就是因为他看过李声耀的一些新闻,知道李声耀的商业片非常成功,他希望李声耀可以给全世界的文艺片导演一些启发,一些建议。

    

        ……

    

        李声耀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后,行程安排挺紧凑。

    

        他先是与雷蒙影业签合约,《寄生虫》在非洲大陆的版权,三百万美刀卖给雷蒙营业。

    

        另外雷蒙营业还会给李声耀举办个人电影展。

    

        他接着就参加了戛纳电视台,法兰西二台,法薪社,以及央视的采访。

    

        央视的采访团队本来在伦敦,时刻报道伦敦奥运会的筹办工作。

    

        因为李声耀两连金棕榈,立即将这些人安排去巴黎,随后进行采访。

    

        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李声耀,这一段采访的一些画面,会放在新闻联播。

    

        能上新闻联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代表着上面的认可。

    

        李声耀心情极好,接到了《电影手册》的采访邀请,立即同意了。

    

        他自然知道《电影手册》在业内的地位。

    

        《电影手册》和《视与听》现在已经成为了业内电影评判标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