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李大导教学-第2/3页



    “第二种就是遮挡物,道理和黑场一样,用一个东西挡住镜头,在观众看起来,就是镜头给挡住了,实际上这个时候完成了镜头剪接。”

    大鹏和毕赣跟着记下李声耀的话。

    这样的理论知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找出合适的剪接点。

    李声耀接着说道:“第三种就是快速模糊的运镜。”

    快速模糊的运镜道理很简单。

    画面比较模糊,观众不好确定,这个时候就比较容易作假,切换了镜头,一般的观众观看,亦是很难发现问题。

    大鹏和毕赣接着记下来。

    不过这一招需要摄影师非常厉害,至少能够熟练的摇镜。

    这一点可不简单,专业一点的摄影师九成都不会,只有一些天赋好的摄影师,能自然的,了无痕迹的摇镜。

    李声耀接着说道:“最后一点,就是静止画面的转切。”

    道理和快速模糊的运镜其实一样,就是镜头忽然停下来,静止的画面掩饰镜头剪接,这样的话,观众还以为画面停住了,实际上换了镜头。

    大鹏和毕赣记下了李声耀说的四个要点,李声耀随后便端起了茶杯。

    大鹏想了想,忍不住问道:“导演,我最后跟着你看完电影,我感觉这部电影质量很好,跟我以前看的电影不一样,我当时都没有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镜到底,没有想到这个噱头,我就是觉得好看,跟一般电影不一样,就算还没有配乐都好看,是因为长镜头的原因吗?”

    《1937》初剪完成,李声耀带着大鹏和毕赣看了一遍没有配乐配音的电影。

    大鹏看到这样“简陋”的《1937》,都觉得好看。

    李声耀笑笑,“算是吧,长镜头相比于短镜头,有一些优势。”

    他并不介意教导大鹏和毕赣一些电影知识,他放下了茶杯。

    “一般来说,长镜头比较常用在武打动作戏,以及角色的内心转折上,这样更具有真实感。”

    “而在《1937》中,大量的长镜头,除了增加上了电影的真实感,还营造出迫切感,危机感,使命感。”

    李声耀等大鹏和毕赣将他的话记下来后,接着说道:“传统的叙事手法,会有大量的铺垫,有起有伏,紧张松弛不断变换,没有持之以恒的迫切感。”

    “而《1937》以长镜头制作,两个重要角色有一个任务,要一天之内完成,角色要不停的跑,要一直前进,不能停下来。”

    “以长镜头锁定在男一号,男二号身上,就能增加这种迫切感,观众不容易被其他角色的情绪影响。”

    大鹏和毕赣连连点头。

    李声耀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1937》的长镜头,有大量的跟踪镜头,单一的视角,从后边拍摄男一号,男二号,偶尔带过一些其他的环境。”

    “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自行在大脑中拼凑出周围的场景,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大的广角镜头,观众并不知道在两位主要角色之外的事情,就产生了大量的危机感,容易有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

    大鹏和毕赣接着记录李声耀的话,两个人看李导就像是信徒看见上帝一样。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主角的心里转变更加连贯,我们没有直接的台词,或者是话外音来表述男主角的心里变化,不过在长镜头中,我们用更多的身体语言,明确主角的内心转变。”

    “这样可以将更加深刻的情绪投射到观众身上,观众跟着剧情走,更能够体会主角的使命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