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电影工业化-第5/6页
第一管理现代化。
第二制作标准化。
第三产品类型化。
第四分工国际化。
第五产业规模化。
现代化管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要合理高效的管理。
就像是《流浪地球2》,七千个演员,还有很多老外,这个时候管理就必须要高效了。
如果还是像以前小作坊模式,群头来管,闹哄哄的,那还怎么拍戏。
郭凡和他的团队在拍摄《流浪地球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了不少办法。
制作标准化同样很好理解,标准化的制作,才能让那些混水摸鱼的人暴露在观众,制片,或者是导演眼中。
很多时候投资人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一坨屎一样。
投资人心里纳闷,他不理解,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果行业有一个标准,他起码有个底。
而第三点则是更加精准,节约的准备制作器具。
不仅仅是服化道,还包括了拍摄的器材,后期的制作。
这些都是可以有一个精准的数值,不仅仅这部戏可以用,下一部戏一样可以用。
第四点在好莱坞体现就更加明显了,他们会邀请不同国家的演员,不同国家的人才。
像是岛国的配乐大师,港岛的武术执导,半岛的编剧。
可以说是尽可能的搜罗人才,让更多的精英完善作品。
第五点只有好莱坞和内地可以玩,产业规模化很好理解,就是要形成配套的产业,规模化之后,可以降低成本。
综合这五点之后,就可以形成两个巨大的作用,那就是标准和预案。
所谓的标准就是拍戏有了一个规范,这样可以更加精致,更加精准。
就像是好莱坞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拍摄的时候,所用的兵器都是经过历史专家认真,然后斯皮尔伯格做了备案。
后期漂亮国的影视公司要拍摄相关的电影,直接看斯皮尔伯格的备案就行。
所谓的预案就是拍戏有了一个计划,这样可以更加高效,更加实用。
就像是好莱坞战争电影《1917》,拍摄的时候剧组找了气象专家,帮助他们预测那天会下雨,那天会天晴,那天是阴天。
他们不需要下雨天,不需要晴天,仅仅需要阴天。
于是下雨天,晴天就排练,阴天的时候才正式拍摄。
这需要他们早早做好工作安排,这不会临到拍摄时再做调整。
总的来说,就是以更加科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制作电影,这就是电影工业化。
李声耀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学生们拿着笔记本,录音机,认真听着。
许久后,李声耀讲完了,他微微一笑,“大家不用紧张,我这篇论文会发表,会张贴在中戏的新闻墙上。”
……
李声耀来到了丁右濡的办公室,老丁亲自给李声耀倒茶。
“声耀,你刚刚的那篇论文,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将是一篇可以改变整个华夏电影制作的文章。”
“我代表学校领导,同学,感谢你的付出。”
还以为李声耀就是随意的说一些拍摄的经验,却是没想到李声耀直接放大招,说的是内地电影工业化之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