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四度入相——崔胤-第2/3页
昭宗复位后,更加信任崔胤,军国大事尽以委任之,但指挥神策军之权,仍归于宦官韩全诲等。当时,宦官极惧怕崔胤,事无大小,皆禀命而行,但崔胤认为宦官不尽除,朝廷终不得安,必欲尽诛之以绝后患,韩全诲闻之,涕泣哀求于昭宗。
昭宗令崔胤遇事要用奏疏密封,不可口奏,以免被宦官窃听。宦官又求得几位识字的美女入侍左右,暗察崔胤留疏,因而得悉崔胤尽诛宦官的密谋。韩全诲等大权,便秘密联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以与崔胤对抗。当时,李茂贞、朱温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而朱温的势力尤盛,他已屡次击败宿敌李克用而占有优势。
崔胤探知韩全诲的联络李茂贞,而且自己的密谋已经泄漏,致书朱全忠,说是奉昭宗密诏令其出兵西上迎驾。朱全忠得书,引兵赴京,韩全诲闻知消息,乃挟持昭宗西走凤翔依附李茂贞。朱温至长安,闻昭宗已被劫走,乃挥军西上,包围凤翔。李茂贞求救于李克用,克用南攻晋绛等州以牵制朱全忠,朱温还军河中,击败李克用,乘胜进围李克用于首阳,然后旋军西上,屡败李茂贞兵,复围凤翔。
凤翔大雪,城中食尽,冻饿死者不可胜数,西川节度使王建乘机进取兴元。李茂贞自知孤城难守,乃杀韩全诲等与朱温和,奉昭宗还长安,崔胤坚持尽杀宦官,昭宗从其议,于是朱温命军士尽杀宦官数百人,出使在外监军者,令各地藩镇全部诛杀,只留职位低而幼弱者二一十人以备洒扫。
崔胤自思,朱温能在数千里之外遥控朝廷,无非是朱家将掌握着宿卫兵权,遂简单的将朝廷大权和禁军兵权连在一起,想到田令孜与杨复恭以阉人掌禁军,尚能控制朝廷,若以世家身份,保驾功臣和当朝宰相资格控制禁军,难道不能稳执政柄么,一个重建京师禁军的计划就此再度提出。
也正巧,汴军在鄂州和青州两地先后受挫,朱温兵员紧张,崔胤征得昭宗口头同意,向朱温写了一封长信,要旨为:“李茂贞辈近日又复故态,蠢蠢欲动。长安不可不为守御之备。关东未宁,淮南仍嚣,大帅不能全力保卫京师。京师除贵贤侄所领之外,旧六军十二卫俱皆名额空存,编制实无。朝议拟召募壮士,恢复旧额,使东讨无西顾之忧,国家有根本之固。”写好信,并将李振请至中书堂,将信给他看过,然后封好,请李振转交。为表示不存蒂芥,又特在家中举行私宴,席间,说到李振祖上也是累世名臣,两家俱为唐室砥柱,当共奖王室之类的酸话,李振敷衍而退。
这李振因从小孤贫,久滞名场,人到中年才得了个僻举县令,却是远在浙江乐清,也因时局混乱而不敢赴任,伦落在汴梁,见过了多少世间伪恶!自投靠朱温,早已丧失士大夫忠贞之气,虽然头上顶着唐廷的乌纱帽,只把朱温一个看作主儿。没有朱温,那有李振的今天。身为朱温手下第一谋臣,其事业甚至生命早就绑在朱温战车上,何容改弦更张。遂将详情报告朱温,并建议将计就计,暗令汴军武士前去应募,以座实崔胤之谋。
朱温从青州行营回到大梁,去信赞扬崔胤为国尽心,考虑周全。崔胤大喜,正式与昭宗计议此事,昭宗正求之不得,立即下勅书,在京师及三辅到处张贴露布,悬格招募。这是昭宗朝第三次召募禁军,虽然傍观者皆知朝廷比以前更衰弱,但新一批青年还是争相报名,去吃这份由国库支出的丰厚薪金。为慎重其事,特请出前朝老将军郑元规为六军十二卫副使,具体负责召募和组训,崔胤则被明旨兼“判六军诸卫事”,开创了唐王朝由首相兼职禁军统帅的先例,圆了崔胤的美梦。
朱友伦身为“宿卫军都指挥使”,却不参与新禁军的任何事务,其属下的两万名“宿卫军”也未纳入六军十二卫序列,但却仍在原先禁军营房驻扎。新兵暂时在城南地面操训,两方商洽营地换防,但朱友伦态度骄慢,并未打算退出宫城。朱温在等待崔胤的下步举动,暂且不露声色,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故,使政局的变化突然加快,朱友伦在酒后的消遣之时,从蹴鞠马上摔了下来。这位岁数不大但经过多次战火的将军竟然这样不经摔打,当场死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