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入朝拜相——杨嗣复-第2/3页



    这时的文宗正要把政事委任给杨嗣复,因此厌恶郑覃的言语激切,这次争论后来被称为“紫宸奏事”。后过了一段时间,文宗在延英殿接见各位宰相,询问符谶的由来,杨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帝喜欢根据谶书决断大事,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言论。从此,这种学说日渐繁盛,但仅仅像班彪《王命论》所引述的,大约只是借助这种意思来平定贼乱,并非真的重视它。”李珏说:“丧乱之时,辅佐的将相常常把符命神化;而在太平盛世,只能借助人治。”文宗同意了他们的说法,接着又问:“天后(武则天)任用官员,有人从平民百姓到了宰相之位,这些人在当时是得力的大臣吗?”

    杨嗣复回答说:“天后重视刑罚,而对于官爵看得很轻,这些都是为自己谋划的计策。凡是用人之道,通过历练才知道这个人是否有才。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有时需要进行提拔;而太平之日,不如根据资历。古人提拔士兵当大将,这并非在太平时期发生,大概只是迫不得已才任用这样的人。”文宗又询问新修的《开元政要》对事理叙述如何,杨嗣复回答说:“臣等还没见过这本书。陛下如果想把它传给子孙后代,那么请求将它宣示交付给臣等,臣等一同参详是否得当。玄宗有时爱好出游打猎,有时喜好声色,和贞观时期的朝政不同,所以取舍要适当,才能流传后世。”

    当时,皇帝在延英殿面见宰相,史官是来不及知道的,杨嗣复就提议:“按照旧例,朝会听政时,起居注在前;平时则不需要史官记录。姚璹、赵憬都曾请求设立时政记事官,但没能实行。臣请求再延英殿对宰相谈论有关道德刑政之类的事情的话,委令中书省、门下省每天记录,每个月交付给史官。”其他宰相不同意,此事遂止。

    文宗询问延英殿的政事是由谁掌管每日的记录和监修,李珏回应是其所管,宰相陈夷行说:“由宰相所记录的事,宰相一定会自我夸耀,圣德便因此被掩盖。臣之所以多次进言,是不想使得威权在臣下手中。”李珏辩驳说:“陈夷行这番话,是在怀疑宰相里有人在出卖威权刑赏。不然,陈夷行为什么自己担任宰相还要说出这种话?臣多次上奏请求退职,如果能得到王傅的职位,这就是臣的幸运。”郑覃说:“陛下在开成元年、二年的政事很好,三年、四年逐渐不如以前。”杨嗣复说:“元年、二年是郑覃、陈夷行做宰相,三年、四年则是臣和李珏。臣蒙受圣恩提拔忝居相位,不能尽心竭力做好本职。郑覃说‘三年之后,一年不如一年’,这是臣的罪过。即使陛下不诛杀我,我也要自求罪过。”便磕头说道:“臣今天就向陛下告辞,不敢再进入中书。”说完立刻离开。

    文宗派宦官把杨嗣复叫回来,慰劳他说:“郑覃失言,爱卿哪里能到这种地步?”郑覃就起身拜谢说:“臣性格愚钝拙陋,说话没有顾虑。近日事情也渐渐变好,虽不免有些不公,但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地方。臣也不是要单独斥免杨嗣复,怎么突然要这样。杨嗣复有这样的行为,这是他容不下臣。”杨嗣复说:“陛下不觉得臣才能低微,任用臣做中书侍郎。时政到底好不好,其责任确实在臣。陛下每月花费俸钱几十万,时下的新奇珍宝,一定会先赐给臣,那就是让臣辅佐皇上,以期达到天下大治。既然一年不如一年,那不仅是臣应当有罪,陛下的圣德也遭到牵累。臣请求陛下任命别的贤才,准许臣退休。”文宗说:“郑覃说的话只是偶然,您何必引咎呢?”结果杨嗣复真的好几天不去朝廷,上表请求罢免自己,文宗此时正要委任杨嗣复,因此罢免郑覃、陈夷行的知政事之职。从此,朝政归于杨嗣复一人之手。

    杨嗣复又加任门下侍郎,建言说:“使府官署太多,应当裁撤。”文宗问:“这样不会让有才之人屈沉吗?”杨嗣复回答说:“有才的人自然不同寻常,淘汰掉那些无能者,优秀者才会显露出来。”文宗说:“以前萧复辅政,即使是难以开口的话也一定会进言,爱卿一定要记住这一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