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雪夜下蔡州——李愬-第3/4页
风雪交加,叛军放松警戒,李愬利用了这有利于奇袭的天气,命史旻留镇文城,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东行三十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
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终于抵达蔡州。接近蔡州城墙的地方,有一处鸡鸭池,李愬令士卒惊扰鸡、鸭,以掩盖行军之声。
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渐止,李愬进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官军来临,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感到恐惧,率左右亲随登上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厚抚在洄曲的淮西大将董重质的家属,并遣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董重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吴元济丧失了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李愬奇袭的成功并非出于偶然,就主观而言,李愬治军有方,奉己俭约,待将士丰厚,能得士心;又明于知人,敢于重用降将,能得敌情;他见机能断,敢于抓住蔡州空虚的时机,实施奇袭;又长于谋略,善于麻痹敌方,瓦解其民心和士气。这些,都使他能利用风雪阴晦,烽火不接的天气,孤军深入,置全军于死地而后取得奇袭的胜利。从客观来说,唐宪宗和裴度始终未改其平定淮西的决心,又能集中力量对吴元济用兵,甚至撤去监阵中使,而北线唐军则牵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这都为奇袭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愬平定淮西后,各藩镇恐惧不安: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卢龙镇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亦上表求自新,献德、棣二州,并请朝廷任命其余诸州录事以下官吏。后来,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病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朝廷又挟平定淮西之声威,收复淄、青等十二州,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吴元济被抓获后,李愬不滥杀一人,那些给吴元济管事带兵和管理膳食马匹的人,都被恢复了职务,使得他们安心。宪宗下诏任命李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及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等使,加勋上柱国,并封爵凉国公,食邑三千户,一个儿子封五品正员官。
此战后,郑澥专门撰写了《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唐宪宗特命韩愈撰写一篇《平淮西奉敕撰》,歌颂这次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由于碑文甚少提到李愬的事迹,李愬心中感到不平,其妻韦氏也频频为此申诉。李愬部下石孝忠“作力推去其碑,仅倾移者再三”,将《平淮西碑》砸毁,官兵来抓人时,石孝忠还把人打死,事情闹到了宪宗那里,宪宗于是又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写平淮西战争的经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