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绛娘



    6绛娘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此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小种茶由福建武夷山深处的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后来在小种茶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

    十九世纪后期,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红茶的制茶工艺被纷纷效仿,出现了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正山小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氤氲不散的松烟香味,也因为发酵、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茶汤为深琥珀色,略带桂圆香甜之气、香气持久耐泡。

    忙过了春茶季,沈家的席宴又开了起来,今年因为井上原订购的茶多,沈家的宴席开的比去年要晚了二十多天。

    沈家少爷沈槚回来了,年初沈家待客沈叶嘉在东瀛,一场也没参加。一年的时间,沈叶嘉长大了,从东瀛回来的他,长了见识,时间和经历教会了他侃侃而谈。

    沈家院子里悬挂在树枝头的一排排大红灯笼早早地张扬起绚烂的身段,树梢上那十几颗耀眼的星星被压的全无了颜色。

    其实,今天的夜晚月正明、星正灿。

    丁蜀镇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们又在沈禄的张罗下聚在了一起,所谓声色酒肉,永远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沈公子回来了!这次东洋之行可有些什么收获?”

    “叶嘉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敢一人跋涉重洋,将来必有出息!”

    “东瀛人的娘子可长的漂亮?”

    “吃了这么久的脍,可想念阳羡的酒酿圆子?”

    众人的话一股脑儿地抛向沈叶嘉,

    他不知道该先回答哪一句,便笑了笑说:“其实那里的人与咱们的分别并不是很大,他们也多吃稻米、喜食鱼,不过更喜欢吃脍。他们的日常也离不开茶,有很多人开茶山种植茶叶,但最好的茶都出自寺院,寺庙里僧人制的茶更精细些,烹茶的过程更细致讲究。与我们饮茶的方法不同,东瀛人还在磨茶粉烹煮来喝,不像我们冲泡茶叶瀹饮。”

    “我朝自太祖以来体恤民生,废除那龙团凤饼,将贡茶的制作简化。也是太祖英明,清泡的茶滋味和香气都更加自然醇和。”有人接话说:

    “叶嘉少爷又带回来了大笔的茶叶订单吧!沈掌柜可否分我们一些,这样好的银子大家一起赚!”

    沈禄得意地看着儿子也笑了笑说:

    “叶嘉回来说东瀛人好茶之风不亚于我江浙人。我明朝开国以来新茶层出不穷,就说那近两年出现的小种红茶和传播不甚广的太姥白茶,这两样茶东瀛都没有,东瀛人用以制作茶粉的抹茶都是蒸青绿茶。我也在考虑将这两种茶推荐给井上原,看看能不能在东瀛打开销路。特别是太姥白茶茶毫显见,滋味甘醇鲜爽,用来制作茶粉最是适宜。”

    “沈掌柜说的不错,听说那小种红茶近几年一直做贡茶进献朝廷,因此价格始终见涨呢!”

    “听说这个茶的来历有趣,说是一年春天武夷山桐木关过剿匪的官兵,那地方向来偏僻,当地人没见过大队的军士。一个茶农忙着看热闹,忘记了一早采摘的茶青还未曾炒,待到军士过完,热闹瞧毕,这茶农才想起堆放在屋里的茶青便匆匆赶回家中。清明后的天气渐热,茶青已经枯萎变色,茶农无奈将枯萎的茶青炒干,低价出售给附近的农人。却不料那颜色黑褐的茶汤滋味甜醇绵长,干茶比炒青茶耐泡,于是此等制茶法便在当地火了起来。说来也是奇怪,我们阳羡的茶青仿效制作的红茶滋味却怎么也赶不上桐木关的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