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阳羡-第2/3页



    因着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声名鹊起、蜚声大唐,被纳为贡茶。

    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的刺史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又特派有茶吏和专使太监在此设贡茶院,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

    上等的茶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京师,以备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诗人卢仝更是留下了“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传颂千古。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渐入寻常百姓之家,阳羡茶更是得到雅士文人的喜爱。大文豪苏轼有愿“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

    阳羡自古就是茶香浸润着的佳茗之乡!

    阳羡人祖祖辈辈吃着茶叶的饭,赚着茶叶的钱。

    话说沈家茶行主打最赚钱的茶品除了宜兴本地产的茶还有一样也最是热销。

    那就是产于姑苏太湖之滨洞庭山上的绿茶“吓煞人香”。

    此茶名字随有些土气,茶香却高雅清扬,颇为宜兴富家大户所喜爱。

    沈家垄断了整个宜兴“吓煞人香”的买卖,他们每年提前付给姑苏的茶农定金银子,茶农们则在谷雨时分过后统一将他们制得的成品茶运送到沈家。其他茶行欲卖此茶须得从沈家取货,沈家给与他们优惠,名为“荷茶”。

    其实就是沈家垄断了这一项茶的买卖,每年只“荷茶”一宗买卖便给沈家带来万贯的收益。

    晚春季节是沈苏氏最为忙碌的时节。

    “娘!外面又来了‘荷茶’的客商!”

    沈苏氏听到儿子的喊声撂下手中的针线向门外望去,有客人来了。

    这是古南街的孙老汉,他是沈家茶铺众多的老客户之一,只是他每年荷走的茶数量并不多,他的小茶店只是古南街上很不起眼的一家。

    “今年想向沈家娘子央求一下,可不可以荷一半,赊一半?”

    “你家每年荷的茶并不丰,所需银两也不甚多,却为何还要赊一半?”

    “沈家娘子有所不知,我那儿媳前几日不慎跌断了腿,用去了不少银两,现下手头有些吃紧。”

    老汉说完低下头,似乎是有些不好意思。

    沈苏氏却没有答话,她看着老汉思量了片刻。

    “这样吧,今年您家要荷的茶现都全部赊给你,待你银子充足时再将荷茶钱与我送来可好?”

    “娘!这可不行,万一他耍赖不还钱可如何是好?”

    不知何时沈叶嘉凑到了二人跟前。

    老汉显得更囧了,“那,那便算了,我荷往年的一半总还可以吧?沈家娘子不要嫌少。”

    “这孩子,平白接话,以后不许这样!”

    不到半个时辰的光景,孙老汉将今年的荷茶全部装上了车,沈苏氏没有收他一文钱。

    沈叶嘉一脸不高兴地看着他的母亲。“娘不该这样做。”

    “孩子,你记住,人这一生,善恶有报,恩怨有果,娘想将福报落在你的身上。有些事该做的便做,不需惦记钱财;更有的事,一定要做,哪怕要豁出性命。”

    沈叶嘉看着母亲,不置可否。

    沈苏氏不晓得儿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但许多年后,她的儿子为了一定要做的事情豁出了性命而义无反顾,却不是因为他明白善恶有报。

    那时的他早就懂得了世事总归无常,善恶未必有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