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商机



左深小时候也坐过这种轮船,那会儿去河对岸的田里收粮食,家里人带他坐过。

 08年以后新修的大桥通车才告别了轮船这种交通工具。

 等了一会儿,船工等人差不多了才准备出发。

 左深看着张叶依上了船叮嘱她道:路上小心,到家发个消息。

 船只顺流而下,远远看去渐渐只剩下一道黑点。

 回到家中,和妈妈张惠兰打了招呼左深无聊的开始码字。

 深深!在家没?

 院子里传来发小的喊叫声。

 左深出门走到院子里,见是从小长到大的杨兵,让他进屋里来。

 找我干嘛?左深直接问。

 去县城玩走,去不去?杨兵喝了口水说。

 有啥好玩的。左深表示没意思道。

 华清广场修好之后还没去过呢,一起去看看呗!杨兵笑呵呵的说。

 左深不想去,前世他都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了,现在去也没长恨歌看。

 不过没办法,小伙伴没有交通工具,只好答应他两人骑车去了县城,临走张惠兰给了他两百块钱还让他买身衣服。

 好在这年头交警管的不严,家里摩托车一没有牌照,两人也没戴头盔。

 二十分钟不到,两人就到了县城西大街的一条巷子。

 潼河巷里面全是卖衣服的小店,现在这里是学生党们的购物中心,直到未来网购和物流产业发展起来这里才变得没落。

 左深没打算买什么东西,这两百块钱还是留着自己用,发小杨兵转来转去一家店一家店的货比三家,最终买了一件牛仔裤。

 老板娘要价120块钱,杨兵还价100快。

 经过两人一阵扯皮,最终还是100块钱成交了。

 看着老板娘脸上散发的笑容,左深知道顾客永远觉得不亏反而是她血赚。

 这里的衣服大多是从市里一家批发市场进来的,可能成本价也就二三十块钱一件,这些人反手就是翻个好几倍。

 前世一个叫杨冬的发小在市里卖服装,后来听她说过,不管是大商场还是批发市场,在整个服装行业里,衣服是暴利。

 过年期间一个商场营业员轻松月入好几万,惹的她当时羡慕急了。

 买了衣服之后,两个人才锁好车子到一处公共停车处,穿过潼河巷一直往北,走个五六分钟就是华清广场。

 此时地铁还没有通车,华清广场门前通行的公交车依旧是游客们选择的唯一交通工具。

 潼城县算上一座旅游城市,北邻渭水,南靠骊山,华清池和兵马俑是当地的旅游支柱。

 此时刚刚修建好没几年的华清广场上游客非常多,因为周末加上清明假期的原因,很多人要回老家祭祖。

 两个人在广场上转悠了一圈,用着当前像素一般的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在一处喷泉旁边休息。

 然后两个人就准备去另外一边的大学城转一下。

 路过西出口的一处步行街,有一条专门摆地摊的地方,左深走到一处摊位前停了下来。

 这是一处卖玉器的摊位,地面上放着一条丝绸上面摆放着许多玉佩,玉观音和玉佛。

 摊主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汉,此刻见两个学生模样的男生停了下来热情的招呼起来。

 悄一悄看一看,都是上好的玉。

 左深没回话蹲了下来,看着面前这个面熟的老头,不由感叹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高一的时候他有一次路过这里,然后就被忽悠买了一个玉佩,实际上价值不超过5块那种工艺品,这老头坑了他80。

 没想到又见面了,而且在同样的地点,这老头就不怕坑蒙消费者招来工商局。

 此时的华清广场这里还可以摆地摊,后世就慢慢被取缔了,实在是这群人太黑了。

 跟这老头一样的摊主,还有卖陶俑和木制的平安符的。

 成本几十块钱的东西他们动辄就能卖出好几百,坑的都是外地游客和不识货的。

 要说他们买的东西除了品质,模样但是非常好,看起来就跟好东西一样。

 左深突然脑海里也有了想法,打算效仿一下赚点小钱。

 眼前手里没什么启动资金,估计还要想办法。

 在摊位上看了一会儿,什么东西都没买的两人转头就走了,让老头有些失望。

 潼城县有三座大学,其中西省工程大学和科技大学距离华清广场不远。

 周末大学门口进进出出的,也没人拦着他俩,两人本来就是学生模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