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发现太白斜径
太白峰除了主峰高耸入云,其他山头也是遍布岩石,沟壑交错。自古荆门关的军粮都要绕道,然后囤积在卡布罗集市附近的粮仓中,然后在运往荆门关内。同样,大军行进也是如此。扬子江对面是蜀川险绝天下的剑口关。只是一旦攻下剑口关,蜀中除了连绵不绝的群山,中间大平原却是无险可守,只有城池。所以想要伐蜀,就必须提前准备骑兵步兵和水军,任何一项不能迅速到位,都会导致大业功亏一篑。况且如今还有强大的南梁在观望。
如果能够找到一条小路,直接翻越太白山,那么瑜郡的骑兵就可以迅速南下,穿过祁北平原抄近道,将翻越秦岭的时间缩短一半,然后乘上荆门关的大船,横渡扬子江,直驱蜀中的国都。守着都城,苍流帝国的骑兵就可以在蜀中平原静静等待逃窜在荒山野岭中的亡国者回来。然而这只是想想,世间的如果都是建立在美好的愿景中。
没日没夜的,苟日德和赵惊涛在太白山中已经跋涉了20多天,按照古人在《龙行脉经》中的记载,“舜薨之时,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太白山。”汉时名将温步平七国蕃乱时,大军十万,为了快速穿越秦岭,派出六千游击,耗时一月不能查出捷径。当时军中堪舆师疑惑不已,在行军志中记录:“太白龙起万年,为秦川太行交界,龙脉相冲,当有间隙,然观星望月跋涉三月不得。大军乃绕道布罗冲。”
苟日德自己查遍古籍,自己也来此探查过两遍,这次仍然不死心。带着赵惊涛来看,也是想看看这个在岳麓书院呆过几年的帝都公子有没有什么新鲜的看法。
站在太白山主峰山顶下面的一块岩石上。望着下面两个巨大的湖泊。赵惊涛指着湖泊说道:“这两个湖泊当地人称之为大小太白海。说是太白龙脉之穴。然而从汉至今,诸多堪舆师面对无穷无尽的连绵大山并没有什么办法。其实除了当今流传的龙脉走势之说。还有另外一种冰脉之说。据亿万年前,太古真武大帝称霸三界,在人间行过之处,北极寒气冰冻万物,包括飞禽草木石头。后来真武大帝飞升天界,天下重复温暖,冰消雪融,天下洪水滔天,那些冰层之上的石头被洪水裹挟着坠落在原本的山峰平原上。这样也算一种对于这太白山顶巨石遍布的解说。不然你无法理解是谁将这海量的巨石和湖泊搬运到这大山之上。”
苟日德若有所思的望着脚下斜坡上的碎石和太白海。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有这种可能。这种说法和龙脉一样,看着不可信,但都是一种接近真相的猜测。那么从这种角度,能让我们发现什么呢?”苟日德清楚,这种猜测延伸出去,会让人得到一些新的知识。这正是赵惊涛接下来要说的重点。
“如果真的天下曾经经历过这种冰冻和融化,那么山体内的地下河也就是古人说的阴经,应该会有一次大的解冻,进而在山体内冲刷出一条溶洞,前提是这太白山在那之后没有经历大的变动,而我们,要想办法探测出这溶洞所在。”
“然而你怎么知道这溶洞不是通往地下,或者被淹没塌陷?”
“你看太白山在这连绵不绝的秦岭中都算高绝,而且北面就是平坦的祁北平原。所以水文必然会倾向于北侧。而山体内的水流必然会向下极速流下。所以,只要有这种溶洞,即便它塌陷了,我们也可以凿穿剩下的山体,那样还是有希望穿过去的。当然概率还是比较渺茫。”
苟日德沉吟不语,轻轻的敲弹着自己的脑袋,又坐在地上抓着泛青的草皮。“这个有点像峨眉佛光洞了。只能希望这太白山也有类似的溶洞了。如果山洞不通,我们大概不可能派遣大军真的去挖洞,万一里面有敌军的卧底,把洞给炸塌了,那笑话就闹大了。”
赵惊涛点点头,“看运气,这千里秦岭也不是只有太白山一条路。”
四月天晴,阳光照耀着绿色的山坡,秦川上空的白云照着太白海的明镜,景象映入眼中让人沉醉无力,就好像心灵从眼睛中喝了容易让人懒洋洋的甜米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