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告别



    荆门这个地方,记忆中在藏书阁的典籍中似乎没有特别的地方。荆门并非军庭像那样的天下重镇,它只是个秦川的普通关口,距离军庭八百里,虽然地处淠河与奔流河交汇处,但因为往北一百多里就是无边秦川之一的积石山,那里易守难攻,而且积石山是南北走向,就算攻下积石山的关口,后面还有崎岖坎坷的山路三百里,才能穿越秦川山脉,进入苍流帝国的平原。所以印象中那里没什么战争,也并非兵家必争之地。

    赵惊涛想着父亲在书房中说的那番话,好像他知道自己很聪明的样子?难道自己在岳麓书院读书后的想法他都能看透?看着父亲那深邃的眼神,回想一下他那郑重的口气,看来这铁血军人的家族还真不是穿越者的现代优势随便混混就行的。不过看这三分天下的格局,苍流国雄据北方,倒不是安分的主儿。

    回到自己的房间,赵惊涛拿来炭笔和纸张,跟母亲问好之后,将父亲的打算告诉了她。方氏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了出来。“你一个不会武功的孩子,才十岁呀,你那狠心的父亲才跟我说他会好好的照顾你,怎么今天就说要把你送到那南方蛮夷之地~万一有个什么意外你让娘怎么办?你就不会说你想在帝都安安静静的孝敬娘亲吗?你就这么狠心让娘亲一个人呀这大宅院里受别人的欺侮吗?我的涛儿啊~~”方氏哭哭啼啼的把赵惊涛抱在怀里。虽然十年来赵惊涛被抱过很多次,在母亲怀里吃奶时也比较别扭,但直到今天,他才体会到一个古代女人的难处和对孩子的真情。如果不是大哥心善对自己关怀,劝说自己的母亲不要为难赵惊涛和方氏,赵家的正妻还不知会怎样下出狠毒手段。赵惊涛和赵敬轩相差十岁,即便赵惊涛不能修道,在学堂里被人嘲讽,但做大哥的总是会抽空去岳麓山上看望他。人们没有看到兄弟相残的场景,而是看到一个和睦的赵家。有人说这是赵越治家有方,有人说这是赵敬轩继承了父亲的儒将血统,不愿意祸起萧墙。所以方氏渐渐的也放下一颗忧虑之心,这几年过的平凡快乐。但现在她不会武功不会道法的儿子去了新蜀那边的秦川要塞,虽然没什么危险,但谁知道会不会被某些阴险小人加害呢?

    赵惊涛乖乖的趴在母亲怀里,等她哭完了,懂事的说到:“母亲不必忧虑,父亲说了,只是送我去那里学习一些凡人功夫,以后保身而已。那边有父亲的人照应,肯定不会有事的。而且我苍流国与新蜀近年交好,没有战事,我在那边呆几年就会回来。其实不用担心的。”方式一听,这才好转了心态,静静的摸着赵惊涛的脑袋,说道:“这样也罢,只是在外面不同于家里,一要耐得住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要小心谨慎,不要出了意外。”接着方氏讲了很多在外的人情世故,和自己的见闻。中午办了一顿家宴,赵越也没多说什么,府里人觉的有什么事,却也不敢多问。

    三天后,赵惊涛和负责二房多年的管事,带着简单的行李,在府里众人的护送下,走到城门外。管事本来想把他抱到自己马背上,结果惊讶的看着小少爷自己踮起脚尖用力拉住马鞍,腿使劲儿在马蹬上一踩,竟然摇摇晃晃的坐了上去。赵越看着那幼小倔强的儿子,笑着摇摇头。方氏望着儿子,不言不语,默默流泪。与众人道别之后,二人上路,后面跟着三个赵越派来的随从,看样子是军中的好手。

    从帝都洛阳的西南门出来,前行不远,就是洛阳桥。洛阳桥横跨洛水,有三座,以西边那座最为景胜。赵惊涛等一行五人,行了不远,便到了洛阳桥。三月洛阳,草绿柳青,燕子低飞。不远处,一个身姿挺拔的年轻人站在桥边柳树下,正是赵惊涛的哥哥赵敬轩。赵惊涛远远的大喊一声“大哥!你不是去碣石山了么?什么时候跑来了?”。其余四个人也纷纷下马行李。

    站在洛阳桥上,赵敬轩望着朝霞照耀的洛水。道:“听说你要去南方了,我便匆匆赶回来了。在那边的事忙了一半,挺顺利的。因此可以抽空过来送送你。”看着那张满脸灰尘的脸庞,赵惊涛笑着道“辛苦大哥了,放心吧,我在南方不会有事的。”“你呀,凡事总是这么好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说罢赵敬轩从腰间拿出一把匕首,长约六寸。外面套着朴实无华的刀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