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宴有好宴-第4/5页



    但是那场惨败过后,他能隐隐感知到天福帝对自己又有态度转冷的趋势,星夜召赵恪入宫而自己却至今未得召见便是明证。

    虽然表面上自己看似还在执掌禁军,但他相信自己那位和长兄一样刻薄寡恩的父皇一定已经开始寻找代替自己的人选了。

    入京前,崔丰曾提及皇帝或会以福安代替自己,本来对此颇为认同,却没想到赵恪入京后虽然被封为游击将军,却并未入禁军之中。

    因此,天福帝似乎也没有借福安公主之名以赵恪为禁军实际统领的意思,这让蜀王内心很是疑惑。

    但不必与福安交接,已经是最好的消息。对于福安,无论是从兄妹感情还是赵恪的救命之恩来说,蜀王都只能把禁军拱手交出,但换做旁人自是不同。

    在清河时,蜀王尚且还真的有些就藩的想法,但回京之后见到太子时,胸中便是愤怒横生。

    他这才理解了为何赵恪一直对北戎念念不忘。自己只是险些身死,每日心中便如烈火燃烧;而赵恪举家皆丧,想必更是怨恨滔天,只是此时位卑言轻无能为力才未表现出来罢了。

    明日在朝会上提出就藩一事,实际上是他与崔丰商定的以退为进之计。以此计可先暂时保证禁军归属,顺势还可让赵恪帮他回蜀地经营一番。

    实际上,蜀地道路崎岖,故而大夏对于整个益州的控制力非常差,所以蜀王和崔丰一致认为在蜀地做些瞒天过海之事并不困难。

    无论如何,必要先有自保之力。

    不过这崔家不愧是世家望族,随便送出来的一个庶子都是颇有才智,蜀王看向那张方方正正的脸,只可惜这人丑了些,不然若是促成亲妹瑞安招他为驸马倒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至于福安……他视线望向赵恪,难不成皇帝打得是他的主意?可这也没道理啊?

    蜀王沉吟间,刘世清已是焦急万分。

    他虽然因为年岁尚小并未出仕,但久居相府中自然知晓朝中局势。

    眼下太子与天福帝早已貌合神离,两方暗中不停较劲,而受益最大的便是一直持身中立的相府。

    早年间,太子与皇帝关系尚还融洽之时,双方便都有削弱相权的意思。

    这是因为作为托孤老臣,刘仁奎手中权柄实在太大,偏偏本人清廉如水,连个可被掌握的把柄都没有,因此必然受皇权忌惮。

    好在老奸巨猾的刘仁奎对此早有预料,为长子刘衡迎娶了国舅江枫的另一位妹妹,与太子结成了一派。

    同时,他也对皇权削弱相权的诸多举动恭顺至极,从未表明过抗拒的意思。

    也正是因此,在刘仁奎尚未告老的时候刘衡却能进入朝堂,父子二人同朝为官。

    将来刘仁奎告老之后,刘家想必依然能屹立不倒,暂时蛰伏一阵之后必能一飞冲天。

    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国舅江枫莫名暴毙,太子与天福帝几乎决裂,连带着刘世清的母亲也不得不病逝家中。

    从家仇角度来说,刘家应该是偏向太子的。但偏偏刘仁奎受先帝重托,既不能也不愿背离天福帝,所以相府整体只能保持中立。

    投鼠忌器下,太子与皇帝都不再针对相权,相反为了拉拢而不约而同地开始厚结刘家诸人。

    保持中立的宰相一直礼绝百官,从无结党营私之意。可自身权势却愈发膨胀,甚至六部尚书大多也以刘仁奎马首是瞻。

    至于军方,国公郡公等都已因各种原因断了传承之后,为首的两位郡侯态度均暧昧不明。其中宜城侯隐隐约约偏向太子,可世子钱荣昌却想与皇室结亲;博城侯则每日出入军营中不入朝政,似乎同样持着中立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