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避征南诏,四访长安-第2/3页



    “如果要跟齐帅争执呢?”

    “总好过要去剑南送死!”

    薛侨微笑着,站到了几位坞主的中间。

    “各位叔伯,请再跟齐帅据理力争,必要时可以表示不配合。因为齐帅只有征调两百人的敕令,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敕令……”

    “征调敕令没有具体说征调谁,只说了人数,因此即使不配合,也不算是违抗军令,齐帅是不能治罪的。实际上,我猜征调军队只是试探,实际不见得一定要执行……”

    “因为这实在是大昏招!两年前陇右攻打石堡城,河东军也曾被征调,但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死伤会如此巨大,只想着是立功机会……”

    “有了石堡城的教训,剑南又是烟瘴之地,谁还愿意去?征调百姓是无奈之举,但军队不一样,他们就不怕军士哗变么!”

    “一旦出现哗变,圣人必然追查原因。杨节帅隐瞒剑南战败真相,明眼人都瞧得出来,他定然怕这事被追查下去,所以不会坚持……”

    “所以,但凡齐帅愿意保九坞,多的是办法。我是安西军编制,不方便直言,各位叔伯在此危急时刻,还请团结一致,不要退缩!”

    薛侨的分析让坞主们踏实下来。

    经过安西军的历练,他对军队心态的把握、对圣人和节度大员的揣测更深入了几分,不像之前那样只着眼在小处了。

    这种自信,让年长他一辈的坞主们,自然而然生出信赖感。

    “子昂,你有什么计划么?”

    薛肃很熟悉自己侄儿,他不会只停留在跟齐宣去争执,一定还有后手。

    “有!我要去趟长安……”

    薛侨当天就出发了。

    他来岢岚军前,已经跟凌霜商量了自己的计划:借安禄山出征契丹的时机,改换征调战场。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也是箭在弦上、迫不得已的事情——齐宣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他身后的人。

    薛侨在岢岚军跟齐宣提到杨光翙和杨国忠,是为了印证他一个猜测:

    齐宣是不是杨国忠的人?

    按薛侨自己的分析,他认为杨国忠不会那么傻,敢硬性征调河东军,只是让心腹杨光翙在河东支持他的征募工作。

    齐宣的态度表明了:

    他还不是杨国忠的人,但他想往这条线靠,所以才会如此积极。

    必须借力了!

    薛侨有官位在身,可以使用驿站和官道,一路快马加鞭,四天之后就赶到了长安。这时对于是否因公出行的检查,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

    对于长安,他已经越来越熟悉。

    薛侨一到这里,便直奔亲仁坊东南角的东平郡王府,递上自己的名帖。

    留守长安的郡王世子接待了他。

    安庆宗在长安是有任务的。

    虽然他还没有与郡主完婚,但大将出征长子留京充当人质,是一种政治规则。

    除此之外,他会将朝廷的各种消息汇报给范阳的父亲,包括重要人事变动、圣人和右相的言行,以及各处的藩镇战绩。

    薛侨的主动,让安庆宗很高兴。

    因为他早就在战报和封赏名单里,看到了薛侨的名字,对这位曾经有一面之缘、与自己兄弟颇有交情的少年将领印象很深。

    更何况,安禄山作为河东节度使,对于河东各军的兵力和战力十分清楚,他一直很想要岢岚军,尤其是九坞骑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