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无氧铜?(求追读,推荐)-第2/2页



    于是,边教授几乎是立刻赶到实验室,他必须马上和这个学生聊聊。

    确定单晶铜需要专门的测试,边教授交给了曹磊去做进一步的分析测试。

    单晶铜这东西其实五十年代就诞生了,他的导电性可以接近银,韧性极佳,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导体材料。

    但这种东西的加工方式一直困扰着工业界,以前主要用于芯片的脚线和内部连线等位置,但加工线材并商业化,即便在西方都还是个难题。

    这种单晶铜线材需要一种叫热型连铸技术的新技术和设备,这个技术是小日子在未来几年发明的,所以直到近期,市面上都还没有这种导线的消息。

    这种技术简单说来是在先进的连续铸造技术和定向凝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成型技术。

    与传统连续铸造的根本区别是采用加热式铸型,阻止晶核在型壁上形成,通过端部散热形成定向凝固条件,使金属液在脱离铸型出口的一瞬间凝固成型。

    说来简单,但是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才能确定最终的参数,而且参数间彼此互相影响,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况可谓比比皆是。

    而如何调整参数,怎么调,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调,学问就深了去了,还时不时考验玄学。

    好多材料的诞生都显得得莫名其妙,各种乌龙层出不穷,想做个A出了个B是太常见的事情。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各企业的核心技术,连专利都不会申请,很多时候,你连个参考都没有。

    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设计材料工艺,比直接烧钱还快,打水漂都没响的那种。

    反正王旭是不敢,要不是有挂,打死王旭也不会碰材料。要么怎么说材料是天坑呢,他可不是只坑大学生,被材料坑死的老板更是不计其数。

    样品已经被边教授交给曹师兄,让他去做各种测试了,至少要搞清楚是不是真的单晶铜,还有各种电阻率,信噪比,柔韧性等各方面的参数。

    而边教授现在就在旁边看着,王旭正在一个自制设备上手工拉着一种极其纤细的铜丝。

    王旭的手很稳,但王旭知道,其实王旭的手是在轻微地抖动着的,这种抖动,是在随时调整拉进的力度和速度角度等参数,一切全靠手感。

    毕竟是临时性加工的设备,无论是加工精度还是组装的情况都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其他的一切,都靠王旭的手。

    如果有个拉丝的技工等级,王旭无疑是其中翘楚,评个八级工绝对没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