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少腹逐瘀汤-第3/4页



    阿敏小心翼翼的在椅子上坐下,而何志华也坐了下来,开始在电脑上记录阿敏的信息。

    何志华记录好患者的信息,然后看见她捂住自己的肚子,他对阿敏说道:“手给我。”

    阿敏把手给他,何志华摸了一下对方的手,发现对方的手很凉,要知道现在正是八月,不应该如此才是。

    “平时手脚冰凉吗?”何志华开口问道。

    “嗯,夏天还好一点,但一到冬天就难过了。”阿敏看着眼前的帅气医生,心都有些融化了。

    何志华又问:“按压着腹部,疼痛会不会减轻?”

    阿敏回道:“会,而且最好是热乎乎的手给我按着,会舒服很多。”

    何志华忍不住点了点头,按照书上所说,喜温喜按多虚证,疼痛拒按多是实证,但是具体虚实还要通过其他诊断来综合考量。

    何志华又开口问道:“平时月经正常吗?量多还是量少吗?有没有血块?”

    阿敏答道:“不怎么正常,一般都延期,量少有血块。”

    “会腰疼吗?”

    “疼啊,我每次都觉得腰要断了。”

    随后何志华又问了一些别的情况,然后都记录在病历之中。

    “看看舌头。”何志华对阿敏说道。

    阿敏伸出了舌头。

    “舌质淡白,苔薄且少,典型的阳虚之象。”何志华忍不住点了点头。

    所谓虚就是少,阳虚就是阳少,就会有寒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说如果我们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外界的治病因素就无法使你的身体生病。

    而一旦身体里面阴阳不平衡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

    阳多于阴,即为实证,就需要泻阳,阴多于阳,即为虚症,虚则补之,就需要补阴,从而使得身体重新恢复阴阳平衡。

    所以中医一定要辩证论治,不能见症论治。譬如阴虚和阳实的症状是很类似的,一旦辩证错误,无论如何用药都会出现问题。

    中医最难的地方就是辩证,症是表现,而证则是原因。

    而这种阴虚阳实是无法通过现代医学设备检测出来的,只能通过中医四诊来辩证。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中医的药是治证的,不是治症的。

    以药性之偏去纠身体之偏,证消则症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诊疗到这里,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患者是虚寒之证,胞宫虚寒。

    不过何志华并没有忘了脉诊,毕竟四诊合参最为要紧,不能顾此失彼。

    何志华对阿敏说道:“再做个脉诊吧。”

    “好啊!”阿敏忍不住点了点头。

    “何医生,你一定要帮帮阿敏啊,她疼的时候可厉害了,有时候都要痛的晕过去了。”孙欣此刻却是插嘴说道。

    何志华微微颔首,笑着开口说道:“好,我会的。”

    阿敏正坐于椅子上,手自然平摊在脉枕上,何志华坐在一旁为她细心诊起脉来。

    孙欣则是看着何志华在阿敏的手腕上也是一会儿三根手指,一会儿一根手指一根手指轮着,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一会儿上下游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