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用兵
    
    北方边境已有战报飞马递来, 说某地与某地已遭到了匈奴试探性的袭击,虽伤亡极少, 也未丢土地, 却也令人头疼。
    王放先听取了关于守卫国都和防范匈奴的报告, 才问:“他们带兵的头领是谁,有眉目吗?”
    送信的人说不知, 但……
    “看排场,应当来头不小。”
    排场盛大……难道是方琼?
    他对众军校吩咐:“继续派兵增防, 同时做出假象, 若增五百兵, 便做出五千人的排场;若增一千兵, 便做出一万人的势头。另外组织百姓撤离, 坚壁清野, 不能让他们抢到粮草辎重。”
    这是大汉遭遇匈奴骚扰边境时的一贯对策。近来匈奴也曾南侵打草谷,很多住在北方的百姓早有防备,家中贵重物品早就打包装箱, 村子里集资准备了车儿驴马,随时准备跑路。
    天下百姓生活不易, 疲于奔命者多。有些地方遭饥荒, 有些地方遭水灾,有些地方闹瘟疫;有些地方倒是没灾没病,却要时刻提防异族的弓箭屠刀。
    外头由远及近一阵喧哗。几个小兵推搡着一个人。
    “进来!”
    随着军报一块儿来的,还有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匈奴俘虏。是在某地打草谷时,贪掠富户家藏的丝绸, 以致掉队,让汉军捉来的。立刻押至洛阳,以供审问。
    俘虏一言不发,神色懊丧,偶尔抬头,眼中闪出惧怕的光,但也没有软弱求饶的意思。
    小校对淳于通轻声说了两句。淳于通随即起身,对王放附耳道:“这人假装听不懂汉话,一言不发,问他什么一概不答。一路上吃饭倒是挺香。”
    匈奴归附大汉已数世,单于王庭的子孙都到洛阳来接受教育。寻常百姓跟边疆汉人贸易往来,也大多懂些汉话。
    这人要么是偏远地区的真蛮夷,要么是不愿开口。
    王放想了想,问那俘虏:“你们南下的兵马中,可有一个姓方的汉人?”
    俘虏依旧不语。
    王放目视左右,笑道:“原本看这人健壮伶俐,可以送到庖厨,做一个烧火的差役。不曾想却是个不懂汉话的,没法跟别人沟通,可惜可惜——随便找个工地,丢去做苦力吧。汉人说话他不懂,鞭子说话,总会懂的。”
    当下习惯,若有外族之人犯境被捉,审讯之后,多半直接判个流放苦役。反正这些人若坐牢,多半无家人送饭,也拿不出保释的赎金。
    匈奴俘虏原本以为自己要被充作奴隶了,猛然一听王放的话,立刻变了脸色。
    待要被推出门,终于鼓足勇气,用四声不谐的汉话嚷嚷一句:“我、我可以去烧火!”
    比做苦力强多了哇!
    王放扑哧一笑,连忙让人把他带回来。
    再问一遍:“你们南下的兵马中,可有一个姓方的汉人?”
    这下俘虏不能装听不懂了,吞吞吐吐道:“没、没听说……”
    “出动了至少五路骑兵,都是谁带队?”
    俘虏低头掰手指,“浑邪王、卢屠王、休旬王、左姑姑侯、粟置支侯……”
    淳于通皱眉:“谁的姑姑?”
    这人也狡猾,叽里咕噜了一堆王侯官衔,知道众人听不懂,说了等于没说。
    糜幸出身幽州,与胡人多有接触,评论道:“应当都是匈奴单于的亲戚之类。”
    王放还是让人把这些名号记下,再问:“你们单于呢?他身周有多少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