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奉诏
    
    那宦官每日狐假虎威, 见多了战战兢兢的庶民。看他紧张, 不禁呵呵而笑。
    “王郎君可记得,曾在平乐县境击杀盗贼之事否?”
    ……
    王放大大松口气,压回了即将跳出喉咙口的心。
    起因在那平乐县丞。他蜗居尺寸之地, 每年也无甚政绩,不过是监督农桑, 按时收税,断几件刁民斗殴的案子, 这官当得可谓无聊。
    每天聊以遣怀的乐事, 便是让书吏记载自己的一言一行,预备告老还乡之后,编纂一本“平乐县录事”, 就算不能流芳百世, 也能当个传家之宝,让自己的子子孙孙, 都读到关于他们老祖宗的“丰功伟绩”。
    万一传到天子或者大官耳中, 万一入了他们的眼,稍微给自己一个嘉奖名分……
    那这辈子没白活啊!
    他等了几十年,总算等来一个机会。
    可巧此时大盗崔虎流窜至他的辖境内,又让一个邯郸客人用计消灭,平白缴获了一大批财物。那县丞兴奋之余, 上表朝廷,算是给自己邀功。
    然而单纯“剿匪”之功,似乎也算不上太突出。朝廷忌惮地方官拥兵自重, 他也不敢把自己手下的兵马吹得太强大。
    那县丞把心思放在了当日遇到的那位“王公子”身上,绘声绘色的讲了个故事:王家主母如何被盗贼掳掠,“孝子”如何组织人手,自发缉凶,最后主母得救,贞节保全,皆大欢喜。
    当今朝廷独尊儒术,格外讲究“节”“孝”两个字,每年都要旌表一批节妇孝子。那县丞久不动刀笔,文采未失,把王放的事迹一气呵成,再召一批幕僚润色加工一番,登时成为一篇感人至深的孝子奉母赋,上达天听去了。
    按理说,天子贵为九五之尊,不会理会这等鸡毛蒜皮的民间事。但当今天子的处境其实凄凉。要实权没实权,要军队没军队,被权臣架空在宫城里,每日也只能读些无关紧要的奏折,聊以遣怀。
    也只有旌表节孝这种芝麻事,是天子能自己做主的。
    好容易遇上一个“典型事例”,天子当即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又一遍。突然心发奇想,询问左右:“那个姓王的孝子,此时身在洛阳否?朕想见见。”
    左右为难:“这……”
    都知道天子是个摆设,是佞臣手里的木偶。不仅朝政理不得,就连晚上跟哪个后妃睡,有时候都不能自己做主。
    但是……召见个把草民,聊聊天说说话,总归无伤大雅。
    天子每日无聊烦闷,其实可怜,左右近侍也看在眼里。那姓冯的宦官当即请缨:“老奴这就去把人给陛下找来。”
    ……
    王放别无选择,只能跟着冯宦官走。
    他眼角含笑,安慰罗敷:“人家天子日理万机,见了我,顶多问个两三句。我规规矩矩的不惹事,便没人会把我放在眼里。皇宫里每日吃的都是山珍海味,想必也不会留我吃晚饭,那得多花多少钱?所以……别忘了给我留晚饭。我今天想吃小葱豆腐羹。”
    红墙灰瓦的宫城,墙面剥漆,两个工匠正搭着梯子修补。
    王放和那架梯子擦身而过,走进一扇硕大的门。
    眼前立刻横了两个卫兵,个个身高九尺,威风凛凛。冯宦官朝两人一点头,亮了块牌子。
    卫兵朝王放略一拱手,然后大手上身,从头顶的冠,到脚下的鞋,通通重手摸了一遍。
    王放不言语,十分配合地伸直手臂,知道这是必经的程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