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公主吐了



辽阔的草原上,一场恶战刚刚结束。

   契丹人的军队已经全面撤退,剩下的奚人,则是成群跪在地上,祈求着唐军宽恕。

   唐军骑兵横穿过整片草原,将消息带到了中军大营。

   “降了!”

   “降了!”

   营帐内外,顿时响起了欢呼声。

   李光弼神色始终平静,但眼里也浮现出一抹放松。

   历经数月,他终于率军击溃了奚人和契丹人的主力,在饶乐都督府境内,筑起了一座京观,作为对外族的惩罚和警告。

   唯一可惜的是,因为后勤的过分短缺,就算眼下唐军获得了胜利,却也无力再一路北上夺取奚人王的牙帐。

   思绪至此,李光弼也不由叹息了一声。

   若是国家强盛,这时候倒是一次极好的威慑机会,借这一拳实实在在打疼奚人和契丹人,至少可再保证北疆三十年太平。

   营帐里除了他以外,还站着一名女子,侍立在李光弼身后。

   “恭贺义父大捷!”

   李光弼没有抬头,只是淡淡道:

   “坐下说话。”

   女子答应了一声,跪在李光弼左手旁,露出恭敬之态。

   “此战开始之前,就已经与你说好,战后俘虏的奚人,你可拿走一半。”

   “多谢义父大恩,奴和楚里部,将会永远铭记义父恩德,永远归顺大唐!”

   奚人原本有五大部族。

   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

   而原先的那个楚里部,已经被李光弼挥军屠灭。

   而女子手中的楚里部,则是由她去吸纳流浪的牧民和战败被俘的奚人重新建立起来的。

   她看见了一个奚人大部族在这个男人的一声命令后被彻底夷灭。

   随后,一名手中刀刃还在滴血的士卒来到她面前,将她从见证无数族人惨死的恐惧中惊醒。

   李光弼要她这个奚人,带着重建后的楚里部,去修筑奚人的京观。

   从那以后,许多奚人的噩梦中,将会反复出现一个人的名字。

   李光弼。

   “你,还要再记住一个人。”

   李光弼从案几上找出一封已经拆开看过的信,扔到了女子面前。

   “那个人之前将你的性命还给了你,又给你自建部族的权力。”

   “奴记得颜太守。”

   女子低声道。

   颜季明曾经的手段并不比李光弼仁慈多少。

   生擒奚人王,屠灭一个万人部族。

   但与李光弼想比,颜季明在她心里留下的烙印,却又多了一丝不清不楚的意味。

   “他现在是节度使了。”

   “节度?”

   女子当然清楚这个名头的意味。

   安禄山叛乱时,大唐才有几个节度?

   安禄山一人就占了三个。

   那个年轻俊朗的太守,竟然也坐到了这个位置么?

   李光弼懒得去跟她解释河北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的区别。

   在朝廷的公文中,魏博节度使还要受到河北节度使的节制,某种程度上算是下级。

   “李宜奴。”

   李光弼唤出女子的名字。

   后者立刻跪伏在李光弼面前,答应一声。

   “女儿在。”

   “还记得颜节度对你有何要求吗?”

   “他说,一年之内,奴的部族要能抽调出一千奚人骑兵,帮他作战,若是做不到,他会亲手解决奴和部族......”

   “还少了一句。”

   李光弼摇摇头。

   李宜奴的身子微微颤抖,片刻后,她道:

   “颜太守说,若做到了,奴就是新的奚人王。”

   “你想做奚人王么?”

   “...奴不敢。”

   “选聪明的,选识时务的,都不如选一个听话的。”

   李光弼缓缓道:

   “聪明的人心思多,再识时务的人,不过是墙头草,难免会有看错的时候。只有听话的人,只要知道听话就行了。”

   “此后,要知道听话,你便是奚人王。”

   “奴和楚里部,一定会听大唐的话,听义父的话!”

   “去吧。”

   “是。”

   李宜奴跪在地上磕了个头,才站起来,等她站起身的时候,李光弼又补充了一句。

   “楚里部,出三千骑兵,赴常山郡候命。”

   “你,亲自带兵。”

   “颜节度准备带兵去哪?”

   问话的,是一名宫女。

   见颜季明微微挑眉看过来,宫女吓得身子都有些颤抖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