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青楼第一流



    一件青纱屏风隔在了萧瑶两人与里屋出来的那位娘子中间。

    母瑾川伸长脖子张望着,也只能看清个大概的模糊身影。

    只见那位娘子手中拿着一把素绢团扇,轻摇着纤细身姿,便在那青纱屏后跳起舞来。

    那个老鸨吩咐带路的丫鬟秋香此时跪坐在一旁的垫子上,熁盏后轻声询问道:“两位大人是喝今春初采的团茶还是经年陈茶?”

    “萧兄以为如何?”母瑾川看向萧瑶。

    “我不太喜好茶饼上饼油的味道,芽茶就好!”萧瑶答道。

    古时茶叶加工方式总体来讲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团饼茶,将茶饼压成薄片,又称“团片”,上贡朝廷的称“龙团凤饼”;茶饼外层涂蜡的,又称“蜡茶”等。

    另一类则是散茶,即将鲜叶采摘下来后,经蒸炒或烘晒而成,唐时称“散茶”,宋时称“草茶”或“芽茶”。

    宋代的点茶与唐时煮茶最大的不同是煮水不煮茶,茶不再投入锅里煮,而是用沸水在盏里冲点。

    在蔡襄《茶录》里所述的宋代点茶炙茶:凡经年陈茶,需将茶饼在洁净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渍,待涂在茶饼表面的膏油变软时,刮去外层,然后用茶夹钳住茶饼,在微火上炙干,就可以碾碎了。

    未涂膏油的当年新茶自然是没有此道程序。

    “萧兄这品味……雅致!”

    “听到没有?就依这位萧相公所言,去泡两盏上好芽茶过来!”

    不一会儿,秋香便呈上两盏泡好的双井茶。

    母瑾川捏起茶杯呡了一口,反问道:“萧兄觉得这茶如何?”

    “都言古时制茶工艺源自蜀地,此话不假。杀青,萎凋,揉捻,皆做的很好!这茶入口清洌,颇具鲜香,倒是不输我在武夷下梅村喝到的!”

    “大人,还请饮了这杯酒!”秋香不知从哪又掏出来杯酒,递到了萧瑶面前。

    “这是?”

    “哈哈哈,萧兄有所不知,只要是新来的顾客,都需要在品完茶后饮下一杯花酒,这也叫支酒。”母瑾川在一边解释道。

    “秋香,你过来!”母瑾川向立在一旁的秋香招手道。

    秋香听见母瑾川唤她,听话的埋头端着茶盘靠了过来。

    母瑾川从袖袍中掏出一个布袋子,顺势往托着的茶盘上一丢,发出一阵铜币清脆的响声。

    母瑾川朗声道:“这是今日我与萧兄弟的听茶钱和支酒钱,你先下去向你主子复命吧,如果还有少,可以自行去城南我府上问孙管家讨要。”

    “对了,就照萧相公的喜好,再去拿点上好的散茶过来。”

    “奴婢谢过大人!”秋香躬身谢礼道,说完便悄步退出了房间去。

    萧瑶自是心疼不已,这一袋子得多少钱啊!心中暗自盘算着母瑾川刚刚究竟丢出去了多少银两,当下便打算问个明白,总不能白欠这老祖宗人情不是?

    “瑾川兄,你刚刚说那只是听茶钱,还说不够让去贵府上去取,那么大一袋子难道还不够吗?”

    母瑾川笑道:“萧兄第一次来庆元春,我便同你讲讲这其中门道,也免得下回萧兄再有此般雅性时,被人落冷眼坏了性致。”

    萧瑶当即来了兴趣,侧过身子,一副认真恭听好学生的模样。

    “首先像这类似的风月场所第一条规矩,便是刚才点茶过后需饮上一杯花酒,所谓支酒,意思就是在饮完要付几贯银两,一般来讲,要想庆元春的姑娘出来献上支舞,需得等到客人喝过支酒后方才可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