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宝钞计划-第2/3页
崇祯和沈飞都知道套版刻印的技术欧洲两百年以后才有,“饾版拱花”能使画面凹凸显示,就是水印效果了。崇祯赶紧向董应举胡正言的情况,董应举介绍胡正言生于万历十二年,现年四十五岁,十竹是他的号,是徽州行医世家,不仅继承了祖传医术,而且书画、篆刻、制墨技术都出神入化,《十竹斋画谱》前年刚印成第一册《翎毛谱》。
董应举也是天启七年免官回乡路过金陵时去拜访过他,有机会欣赏《翎毛谱》,对方说这是为了实验饾版拱花技术印的第一册,后续还会刻印其他,总名就是《十竹斋画谱》,吴发祥五十岁,和胡正言大概是好朋友,《萝轩变古笺谱》也是同时刻印的。董应举没有见过,听胡正言说也很精美。
崇祯当场拍板这样的人才,应该请到朝廷来,主持制作新版宝钞。新版宝钞就叫崇祯宝钞,以便于和过去的大明宝钞区分开。就是胡正言、吴发祥这些高手精心设计,亲自制作铜制刻版。这样民间就算是想要模仿伪造,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董应举表示同意,饾版拱花技术发明不久,知道的人不多,而且如果有这样高明的制版技术,可以乱真。把这技术用到正当职业也可以致富,根本不必冒险干制造伪钞的杀头勾当。崇祯说制造伪造,杀头未免太轻了,应该凌迟并且株连。
沈飞也知道明末民间私铸铜钱非常猖獗,到了根本无法禁止的地步,如果出现新版宝钞,也难免有人会伪造。伪造货币在现代也是最严重的几种犯罪,也是顶格刑罚处置的,在明代、任何朝代当然也应该处以当时最重的刑罚,想必不只是新版宝钞,民间私铸铜钱也会同时严厉禁止的。
董应举走后,崇祯和沈飞走到了一个没人的房间,自从新政以后,崇祯经常私下召见锦衣卫和各种人物议事,汪汝淳、张岱、柳敬亭、冯梦龙等人初见崇祯时还都是平民,宫女太监已经习以为常,私下会见穿锦衣卫制服的沈飞议事也没人觉得奇怪。
崇祯和沈飞现在的内力都足以确定周围没人,崇祯说:“董应举的思维还是难免带有时代印记,一有机会就想着减税,降低百姓负担”,沈飞说:“税是一定要收的,这个意识一定要普及下去。至于董应举说的鼓励种田、扭转弃农经商趋势问题,也不必非要用免税的办法,比如可以对农民发补贴,还有现代鼓励出口对一些企业实行出口退税,宁可事后退税,事先还是要收税的”。
崇祯说:“补贴?这个办法不错,现在有些高产作物已经传入了,只是还不够普及,就可以在不适合种植其他作物的地方推广,就以发补贴的方式鼓励。鼓励人种田也可以这样,农业税也可以先收取再补贴”。
沈飞说:“现在的增加税收和改革科举、重视科学军事这些新政都是以战时政策的名义实行的,后金刚刚经受了攻破沈阳的打击,又已经被封锁,主动权已经易手,只要练一两年兵,光是辽江的东江、咸镜和关宁的兵力就足够灭掉后金,到时候难保不会有不满的人以此为由想彻底终结新政。有些事情要趁早准备,实行新政的理由和好处要深入宣传到民间,不仅士人,普通百姓也要知道其中道理,这样以后有人想要扭转舆论也难了”。
崇祯说:“这些事情已经在做了,以后人才越来越多,人事可能变化,新架构是不会变的”。
沈飞说:“税收问题,应该说清楚,加税不只是为了应对后金战争的军费开销,也是为了调节社会贫富分配,董应举也说他屯田的收益有部分用于救济辽民。像北欧那些俗称‘民主社会主义’那样高税收高福利调节分配,而且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调节,这些也可以宣传下去”。
说到了市场经济问题,沈飞语气有些激动,说:“‘自然经济’是所谓‘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虽然说周秦之变以后是‘封建社会’的奇谈怪论首创自郭末若,但是他一个学者影响力有限,还是后来的有权有势的人物把这种怪论搬进了自己的文章才成了标准答案,后来一段时间历史学也和欧洲一样成为‘神学的奴仆’,即便八十年代以后已经有很多经济史研究者已经在事实上指出了中国古代市场经济发达,但是在名称上还保持‘封建社会’这个称呼,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才瓦解的说法还是很流行,我却知道这是扯淡。我看过全汉升一本论文集,其中一篇标题就是《鸦片战争前的江苏棉纺织业》,江苏的棉纺织业可能因为品种不同,棉花有从广东乃至印度进口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家里有棉田的,就属于一些经济史上所谓的‘家庭农业的手工业相结合’,可是产品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东印度公司采购以后转卖到欧美的,从180几到183几年,每年外销的布匹数量和价格全汉升列有表格。产品都卖到全世界去了,还说这是‘自然经济’就见了鬼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根本没有办法实行苏联那样的中央计划经济,要调节控制市场经济,也有就只北欧式的用高额累进税收调节分配,实行高税收高福利这一个办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