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论战-第2/3页
沈飞一笑,说:“在下沈飞,所弹的《渔舟唱晚》是一名隐士所创的曲子,因此名声不显”。
黄蓉说:“今天才知道冲举先生也是绝顶高手。先生以琴声相邀,究竟有何见教”。黄蓉果然心思敏锐,一下子猜到了自己的用意。
沈飞说:“郭大侠、黄帮主,沈某五年前在山东拜访过杨妙真。他们红袄军在北方作战二十年,当年青州一役,二位也曾参加。数十万军民,围攻一年下来,仅剩数千。蒙古所谓的“借道伐金”,沿途数十万百姓惨遭屠戳。对蒙古军的作战习惯,二位尤其是郭大侠是深知的,不知二位有何对策”?
郭靖说:“当年在青州城中,我与蓉儿已经商量好。我们学了岳武穆的兵法,自当受‘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
黄蓉也说“当年我听了靖哥哥这翻,就已经和靖哥哥作好了双双战死的准备,后来我们受邀去了见了临终的成吉思汗。也没想到到最后那李全却降了,还做了蒙古的地方大官”。
沈飞说:“郭大侠想学岳武穆尽忠报国,不过那李全可不是宋国人,他和杨妙真等北方红袄军起义也是反抗金国的暴政,金国应付蒙古和依附的西夏战事,难免对民间横征暴敛,这才激起了北方汉人大举反抗,并不是他们都心向南方宋国。宋国例次北伐都是惨败,只能效法先人的故智,花钱买个偏安之势了。无论是金国衰亡在即还在继续纳贡,还是给红袄军封些官衔,给些钱粮。名目不同,实际上都一样,都是出钱出粮让别人替自己打仗抵挡蒙古大军,就像花钱雇人做工一样。红袄军在青州和蒙古激战一年,把自己的家底都几乎拼光了,早已经对得起他们拿的那些宋国的钱粮,况且他们虽然接受了蒙古的招远,却从未像西夏一样西征攻金助纣为虐,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这话说的郭靖哑口无言,郭靖自己也参加过一次蒙古西征,并且因此产生了“是非善恶”的思考,确立了后来的人生观。黄蓉的心思更活络,似乎听出了沈飞对南宋似乎有些微辞不满,不过自小受黄药师影响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沈飞又追问:“不说尽忠报国的话题了,那么兵法上,将如何应对蒙古军骑射”?
郭靖说:“对付骑兵,当年岳武穆的郾城之战是以步克骑,用麻扎刀砍马腿,也可以骑对骑,背嵬军有马战无俦之誉。弓箭,出战可以配盾牌手防护,而且同样可以训练弓手对射。郭某自信由我操练将士骑射功夫不会比蒙古军差,”。
沈飞想起了小说郭靖和杨过从蒙古军营里突围时第一时间交代杨过先去夺两面盾牌防止弓箭。最后襄阳大战时的描写,史家五虎带群兽来了后,郭靖调来两千弓箭手防备,评价在郭靖的训练下,襄阳士兵的骑射术确实已经不逊于蒙古。最后大战时耶律齐统率的五千军队和蒙古军交战损失两千人击杀了蒙古军五千人,打出了1:2.5的交换比。但是这样硬碰硬的思路是难免两败俱伤的。郭靖训练出来的精兵比起蒙古军来毕竟数量有限,对耗下去不仅划不来,而且难免失败。即使是岳飞,其他各路配合的军队先撤退以后,也“马踏南去人北望”了。
沈飞说:“郭大侠似乎没有说到一件克制骑兵的利器”。
郭靖有些奇怪,问:“什么利器”?
沈飞说:“战车。战国李牧山谷设伏大破匈奴骑兵,斩杀十一万,就是用战车兵挡住匈奴骑兵、再以骑兵步布和弓箭手合围歼灭匈奴骑兵。汉朝卫青漠北对阵匈奴单于主力,当时汉军精锐先是被霍去病挑走,李广和公孙敖两路两万人马又迷路没有赶到战场,敌众我寡,战局不利。卫青也是用武钢车列阵,阻档匈奴骑兵冲击和箭矢大破匈奴王庭主力,晋初鲜卑秃发树机能用骑兵攻陷西凉,多名晋将惨败,也是马隆采用诸葛亮所制偏厢车,募军三千五百出击,就击败数万鲜卑骑兵,杀死秃发树机能,战车历代都是克制骑兵的利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