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闲居嘉兴-第2/2页
相比之下,近几年大热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有些言过其实。《明儒学案》的观点“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为什么“风行天下”最后却“渐失其传”?就是因为没有学出什么大的成果来,王阳明的思想方法不具备普遍性适用。按后世的词语说就是有些“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那些是王阳明个人的特殊经历形成的经验,对别人并不适用,别人参照学习自然效果并不理想。而朱熹的思想方法则是更具有普遍性,按朱熹的思想方法训练而成的思想家层出不穷,这一点沈飞在《笑傲》世界就有过感受,和王阳明同时代的罗钦顺,直到明末的朱舜水、吕留良都是。
更加重要的是,把军事学和理学思想合一是明代军事家的普遍现象。俞大猷从理学思想出发解释棍术,戚继光也从理学思想出发解释军事理论和论述练将练兵,用《中庸》、《大学》原文解释《孙子兵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强调练将首要“正心术”,练兵首要“练胆气”,胆气分成发自内心的“真气”和依仗外物的“客气”,这么看来沈飞自己在上个世界购买大量武器存放在空间中作为底牌也只能算是胆气里的“客气”而非“真气”,戚继光给蓟镇军校选定的教材里就有大量儒学和理学经典。这些论述沈飞基本上照搬,强调目前局势面临的兵祸危险,需要重视军事学,但是一些核心的技术机密还没有透露。
沈飞的讲述掺杂了大量还没有出现的明代各派理学、气学等观点,又不惜成本砸钱刊印宣传,不久以后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沈飞也自己编了个字号,古代名和字都有相应的联系,带“飞”字的比如岳飞的字“鹏举”,沈飞想着自己修炼道家功法,就选了“冲举”为字号,在思想文化界渐渐声明远播,经常有许多文人学者来拜访交流,来书院讲座,或干脆在书院担任正式和客座教授。与之相应的,在南方武林中的名声,沈飞反而因为没有什么表现而默默无闻。几年下来随着书院的扩大和规范化,专门的教材编定,第一批核心弟子的培养成熟沈飞亲自开讲的次数逐渐减少。
沈飞在这段时间也托人找到了穆念慈和杨过的下落,把杨过和其他一些儿童收进了书院里,沈飞专门砸钱为当地部分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也并不显眼。在家访也试探过穆念慈的意思,说也可以专门教杨过武功,不过穆念慈表示杨过已经拜了郭靖为师(新修版《射雕》末情节)拒绝了,沈飞也无所谓,可以见到郭靖之后再作选择。杨过十一岁时,穆念慈得病,沈飞出手将其治愈。
又过了两年,沈飞算着日子,差不多到小说开篇时。安排了书院事务和代课老师,就走了出去,到了南湖边上,果然在一排柳树下面见到了身穿杏黄色道袍,看上去才二十多岁的道姑,对着烟水蒙蒙的湖面,听着采莲曲轻叹,似乎在怀念往事。
沈飞走上前去,说:“李姑娘还在追忆往事吗?陆展元与何沅君夫妻都早已经过世,李姑娘已经来晚了”。
那道姑正是李莫愁,听到沈飞“李姑娘”的称呼,而且还提到何沅君,勃然大怒,说:“你知道我的身份?那你知不知道我曾立过重誓,谁在我面前提起这贱人的名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我曾在沅江上连毁六十三家货栈船行,只因他们招牌上带了这个臭字,这件事你可曾听到了吗?克犯我忌讳,可怨不得我”!说完挥起拂尘就朝沈飞头顶击落,沈飞闪身避开尘丝,一伸手抓住拂尘顶向前一捅,当成长枪使,直接捅在李莫愁身上,把李莫愁震飞了出去,拂尘还留在沈飞手上,这还是沈飞出手轻,否则这一击就可以要了李莫愁的命。
沈飞看着惊骇的李莫愁说:“李姑娘莫非以为没有何沅君,你就能与陆展元长相厮守了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