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收麦
回到家,卸下牛车,把牛栓到枣树下让牛也歇会儿,伏歌妈做上饭,整个过程也就半小时不到。吃完饭,用一个壶装上凉白开,这就又下地干活了。如果不是照顾兄弟俩,父母中午绝对不会回家的。
收麦子,就怕遇到阴天下雨,所以每当收麦时节,农民们都会不计辛劳的把麦子都收回家,等打下麦粒装完袋子拉回家,这时候才会稍松一口气。所以父母马不停蹄的回到了地里。
伏歌家的麦子全部收完用了将近一周,老天爷仿佛怜悯农民的辛苦,所以一周以来天空日日毒辣。虽然农民们起早贪黑,累的腰腿酸痛,身上晒得皴黑,但这些和今年的收成相比,这点付出也算不得什么。
伏歌家的麦子全铺在了场上,麦子被父母翻了几遍,晒得已然到了火候。
这时候,伏歌爸爸家里的碾子拉来,套上牛,左手里握着条长长的缰绳,自己站在了场的中央,右手扬起鞭子赶着牛围着场一圈圈的转,这便是伏歌这里的打麦子。
碾子是一整块石头打磨出来的。一头大一头小,上面还磨出了贯通两头的凹槽。大概有半米多长,中间直径有二三十公分,这是那年头收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
两头中间还掏出了两个圆形的凹陷,木头做成的套套在两个凹陷中,再连上绳子,最后套上牛,这便可以打麦子了。
等到麦子被压平,还要拿着叉子把麦子翻一遍,然后再打,直至把麦粒脱干净为止。
伏歌家场的北边也有两户人家,在伏歌家与北边邻居场的东边,紧挨着湾,有一个用水泥做成的蓄水池。打伏歌记事起,这个池子就没见有人用过。
池子南北长,东西窄。长约五六米,宽大概三米。平时周围的闲的无事的孩子都会来这里爬着玩。但一米六七的高度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张亭亭是伏歌的同班同学,生日要大一些,说话温声细语,显得很柔弱,长的挺好看的,学习班里前三名。张亭亭家的场在伏歌家的正东边,中间隔了好几家,倒也不远。但一个女孩爬这池子,尤其这么小,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看着伏歌们玩。
对于喜欢安静的伏歌来说,并不喜欢爬上爬下,只是止不住好奇上面到底有什么。伏歌曾问过大人说上面什么都没有,但伏歌觉得那人在吹牛,因为那人还不如池子高,能不能爬上去还要两说。所以止不住好奇的伏歌老是想要瞅瞅上面到底有什么。
伏歌眼瞅着犯难的时候,伏歌的同班同学张小元也来找伏歌玩。张小元家的场不在这里,在哪伏歌也不知道,只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伏歌的女人缘一直很好,大概是因为性格较沉稳,面相比较突出,虽然不喜欢学习,但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综合起来,令人看起来比较讨喜的原因。
此时张小元来到了伏歌跟前问伏歌在干什么。
张小元学习不仅好,性格也很开朗,琐事不会斤斤计较,说话令人舒服,偏瘦,头发比伏歌还要短,显得干净利落。
伏歌回头看了张小元一眼,用手撩了下快遮住眼的头发:“张小元,你觉得这上面有什么?”
张小元被这么一问,拧着眉头思索片刻,给了一个最令人信服的答案:“不知道。”
“我猜,上面有鸟窝,我经常看到上面有鸟飞来飞去的。”这时晚歌插话道,带着些许稚气。
“去去去,你毛孩子懂个什么,和亭亭玩虫子去。”张小元小有气势的像个小大人一样否定了想表现一番的晚歌。
旁边蹲地上的张亭亭听了可就不乐意了,顿时便站了起来:“谁玩虫子了,我这正在帮伏歌想能上去的办法呢!”张亭亭有点生气的喊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