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集-第2/2页



    那个年代,消息闭塞,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伏歌祖上留下名的都是种地出身,直白来说便是没有能光宗耀祖的人物。到了伏歌这一辈,父母便不报什么过分的希望,只想着等俩孩子大了,辍学以后学个技术,混上半辈子,比自己强点就好。尤其伏歌爸,从没有什么望子成龙的奢望,觉得自己每年都能去外面干上几天活就很知足。那什么吃公家饭,端公家碗的,是咱们老百姓能做的了的?别做什么白日梦了。

    走的好与走的稳,伏歌爸显然更在乎后者。论起社会风气,显然那个时候更好,戾气没有这么重,不管是文化限制还是别的原因,父母要实际的多。

    逛了几圈,纠结不已的伏歌还是决定买身最便宜的。在哥俩确定了目标之后,父母的工作就简单了,欣然付钱走人,毕竟孩子懂事给了父母心里慰籍不少。

    逛完了衣服,剩下的是买些白菜粉条,几斤猪肉,鱼已经买过了不必再买。就这几样东西,一家四口逛了大半天,最后提着大包小包,提上车子往家赶去。路上来来往往都是赶年集伺候着过年的人。

    一家回来后,伏歌爸依然忙活着过年的活计,伏歌妈则买了两斤糕面准备蒸糕,这也是过年一家人才能吃到的好东西。

    找了个大瓦罐盆,把面和好了,再放进枣,再和匀,之后伏歌妈便捏成一个个糕放在用竹片做成的板子上,上面湿了一层水,以防沾在上面。这个板子农村叫做比凉,几乎家家具备的工具。放好后,放到锅里蒸一个多小时,这便好了。

    出锅时,锅盖一掀,热气铺面而来,香味也随着热气钻到鼻子里,顿时让哥俩对着满满的一锅年糕垂涎欲滴。

    年糕既软且粘,无法用手拿起,只能用一双筷子插起来吃。伏歌看着筷子上金黄的年糕,轻咬了一小口,顿时满满的幸福感沏入心腹。

    此时院里已是黄昏,屋内其乐融融。

    转眼间到了年三十,上午的时候便是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时候。

    吃过早饭,快熬到中午的时候,伏歌爸便催着哥俩把春联贴上,否则过了中午不吉利。

    哥俩拿着后邻帮写的对联,先去大门口贴了一副最大的,回到院里屋门上也贴上对联,就连牛棚也来了一副,最后北墙上贴上一个福字,今年的贴对联任务,哥俩算是圆满完成。

    到了年三十各家各户就没有串门的了,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晚上还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请老祖宗回家过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容不得马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