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九节 她的倾城之恋
这句话是从胡兰成从他的角度来说的,可以有几种理解意思;但不管是做为才见第一面的人,说这样的话无礼;还是做为一个结过两次婚的中年男子,对一个年轻女子,那是不自重的。
敏感的张爱玲怎么能感受不到呢,这句话胡兰成是将张爱玲放在是否与他般配相称的比较中,前提是已将两人当做男女朋友了。
张爱玲诧异,几乎要反感了;“但,是真的非常好”。
第二天胡兰成便又去回访张爱玲。
在胡兰成面前,张爱玲这个孤傲少言的女子,也讲了自己的经历。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家世也曾显赫,属于一个没落贵族家族;其祖父张佩纶为清末名臣,祖母为李鸿章长女。张爱玲三岁时,其父在津浦铁路局谋得英文秘书职位,带妻女及妹妹由上海搬到天津。
4岁,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赴欧游学;7岁张爱玲在继续私塾的同时,开始自己写一些叫“小说”的东西;8岁,其父又举家迁回了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钢琴,并开始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10岁,张爱玲在其身为新式女性的母亲坚持下,进入了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根据其英文名Eileen改名为“爱玲”。同年其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同父亲姑姑一起生活;隔年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时有散文发表于校刊上。17岁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18岁,即1938年底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1939年收到录取通知书,却因德国挑起欧战无法赴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即在《西风》月刊发表其处女作《天才梦》;在放假呆在上海时,也向《泰晤士报》《新申报》等一些大的报刊投过稿。日本偷袭美国,挑起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香港大学被迫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回到了上海;回来后她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搞笑地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她开始为一些英文报刊撰稿;去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她受到鼓舞,本就不喜社交的她更沉浸在自己文学的意境中,一年内写下了《沉香屑.第二炉香》《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一系列小说和散文。
正如小说写得好、英文好的张爱玲国文却不及格一样,在上海与她常住在一起的姑姑张茂渊也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张爱玲姑姑是个思想西化的女人,她在嫂子与哥哥关系有些紧张的时候,23岁的她同嫂子一起旅欧游学,在赴英国的邮轮上,张茂渊认识了乘船去利物浦大学就读硕士学位的李开弟,在船上李开弟照顾晕船的张茂渊姑嫂,尽显绅士风度;张茂渊对李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尽是谈得来,李也是对才情俱佳的张茂渊很有好感,半是为她遮挡甲板上的海风、半是表露好感的送了她一块霞帔。然而后面李开弟知道了张茂渊为李鸿章的外孙女,一向视李鸿章为最大卖国贼的李开弟写信给张茂渊,毅然断绝了与张茂渊的关系。张茂渊虽心伤,却不肯弃,认为李开弟便是可与自己相走一生一世的那个人;直到李开弟结婚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婚礼并送上了礼物。别人都以为她是放弃了,其实没有,要等下去。象她这样才貌俱佳的女子,身边的追求者很多,然而张茂渊统统拒绝。这一等到现在就是二十年,从一个妙龄女子等到了四十出头的中年女人;她西化的思想,却也有着传统的孤傲、痴情专一。张爱玲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年中有两次,姑姑是要将那块珍藏在箱底的霞帔拿出来晾晒,完后披在自己肩上站在镜前,轻轻地叹一声“可惜,这样好的一块霞帔,却找不到可与它搭配的衣物”。
张爱玲受姑姑的影响其实是挺多的。
张爱玲也不知自己为什么,对一个只是第二次见面的男子便讲了这许多,并且都是藏匿在心底的家庭事情——难道只因为他眼镜后面含着笑意的眼睛?
胡兰成听时频频点头,听完夸张爱玲讲得生动,特别是姑姑那一段,直接将讲的记下来便是一篇伤感且感人的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