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视频:孔子甚猛-第3/4页



    紧接着,这画面逐渐变得昏暗,一串文字浮现在画面之上

    左传,僖公九年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

    汉朝,太学

    一位学子看着文字,突然反应过来,他指着天幕大声喊道“这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葵丘定盟啊”

    “九合诸侯,重尊周礼”

    “壮哉”

    “正是因为有文字记载,数百年后的我等,和两千年后的后人,都记得这一幕啊”

    “这是,这是文以载史”

    还开始参与社会的构建。

    比如,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我国第一次部成文法典,后来郑国大夫邓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修改旧法,另编刑书于简牍,史称竹刑。

    此后,各国相继出现了成文法。

    天幕放出了立在土台上的青铜鼎,而后,青铜鼎换成了手持刀笔的中年男人,他正在竹简上写着律法。

    这份完成的竹简,被人腾抄多份,发往郑国各地。

    秦朝

    李斯看着天幕,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了

    “这是文以载法啊”

    汉朝,乡野

    伯夫有些不解的对着赵过问道“写在竹简上的法很重要吗天幕说这个作甚”

    “当然很重要。”

    赵过解释道“没有写在竹简上的法律,吏目说你犯罪你就犯罪了,但写在竹简上,那吏目只能按照竹简上的律条来罚你。”

    伯夫懂了。

    他看着天幕上的现在认识的字,拼劲全力想把它记下。

    天音,还在说着。

    并推动了春秋时思想繁荣。

    比如,当时的诸子百家。

    城门关,一位手牵青牛的老人朗声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汉朝

    不少还信黄老之学的道家官员,莫名多了几分兴奋。

    “是老子,老子出函谷关”

    画面一转,一个神色眉宇间满是风霜的男人,手持着竹简,边写边缓慢的念道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秦朝

    秦始皇看着天幕上的男人,微微摇头。

    “这不是他。”

    可惜了,这样的法家大才,却是韩国王室中人,不能为朕所用啊

    天幕之上,画面又是一转。

    数百个露天跪坐的学子之前,一位身高九尺,哪怕坐着也比众人高上一个头的健硕老人,声音洪亮如钟的念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唐朝,邢国公府

    看着天幕上的孔子,房玄龄先是怔了一下,片刻,他道

    “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又游历各国,彼时为大争之世,流寇横行,按此记来说,孔子或许真如天幕这般莫样。”

    之前天幕说平阳王,也就是平阳昭公主的时候,放出来的她、圣上、太上皇、恭王都只是后世的扮演者,而非真实他们,天上的孔子,必然也是如此。

    所以房玄龄只是猜测,而非真实的确定,倒是杜如晦看着天幕,说道

    “至少这是个人样,比汉时谶纬兴盛时画的那些龟脊好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