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古文之争
一、今文古文的区别:
1、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同――两者斗争的主要分歧:
对待儒家的传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分别有不同的注释型著作。而且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在对待六经的排名先后上也有很大的分歧。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首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的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以班固为首的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六经的顺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而且两者又有不同的六经注释型著作:
①《诗》
古文经:《毛诗》
今文经:《鲁诗》《齐诗》《韩诗》
②《书》
古文经:《古文尚书》
今文经:伏胜、大夏侯、小夏侯
③《礼》
古文经:《逸礼》、《周官》
今文经:《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④《易》
古文经:《费氏易》、《高氏易》
今文经: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
⑤《春秋》
古文经:《左传》、《邹传》、《郏传》
今文经:严氏、颜氏、《榖梁春秋》
2、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今文经和古文经两者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文字和解释性著作的不同。两者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以及儒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今文经认为: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在研究方法上今文经学家主张章句推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其实后世流传下来的今文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影响。是经过董仲舒改良之后逐渐演变而来的。
古文经认为:重视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分析事物发展演变时不结合阴阳五行和刑名学说。注重师承、严守家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古文经学家看中的是章句训诂,把儒家经典视为古代的历史资料,简单来说就是把儒家经典看作历史书。并没有把儒家经典上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因此在总体上来看古文经相比今文经来说显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3、对待孔子的态度不同:
两者除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外,在对待孔子的态度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孔子的评价:
今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素王,六经都是孔子创作出来的。而且孔子是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创立者。孔子并不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而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因此今文经学家是把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身份来加以评价的。
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先师,孔子的一套理论体系是从周公那里传承而来的,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传而不述。因此古文经学家是把孔子作为儒家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来加以评价的。
二、两汉时期——今古文之争的巅峰期。
两汉时期是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场斗争从西汉初年在孔子旧宅和河间王处发现古文经为起点,到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结合今文经和古文经遍注群经实现两者初步融合为终点。整整贯穿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今文经和古文经既有斗争又有融合,最终实现了同一发展。以下是两者斗争的主要几个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