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239(二更) (汉中合围-第4/5页



 他话说到一半,又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在心急之间居然说的是巴东的方言,连忙改口用了官话说道:“哨骑探报,子午谷方向有关中那头的大军行来,人数约莫在两万,已逼近午口,至多只有一日路程便可出谷。”

 张鲁神情一凛。

 子午谷这条路确实不好走,但秦末的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就曾经领着麾下士卒走过。

 近来又不是雨季,这条比起骆谷道来说好走一些的路,还是有走通机会的。

 正因为如此,张鲁将自己的心腹下属杨昂给安排在了那里。

 现在看来,这个安排还做对了!

 那送信的哨骑接着说道:“杨将军已带人前往谷口伏击了,但听闻乔并州素来兵员精悍,杨将军唯恐有失,故而请将军支援。”

 两万人!

 这简直是来者不善的架势。

 那哨骑随即朝着他递过来了杨昂的手书。

 似乎是因仓促写就,又被这信使直接揣入了怀中,在有些位置的墨迹稍显模糊,不过并不影响张鲁看出,这正是杨昂的字迹。

 在分兵之前,张鲁确实提醒过杨昂,如有紧急军情,务必以文书送呈,以防印信为敌人所盗用,造成消息传达的谬误。

 这样看来,这出消息确实是真。

 以杨昂在龙亭处驻扎的人手,若只是要应对数千人的队伍大概无妨。

 凭借着守在子午谷出口的有利条件,说不定还能将对方给尽数歼灭,可现在骤闻来人有两万之数,还是无有败绩的乔琰部从,张鲁根本不敢犹豫。

 他将南郑的驻守交托给了心腹后,立刻调集了在周遭驻防的五千士卒。

 为了防止在他走后张修有所异动,他直接发出了调令让张修统兵千人与他同行。

 张修并未从调令中得知他此举何故,直到来到了南郑城下才知道了张鲁此行的用意。

 他不由冷笑道:“若对手是那乔并州,你就是不与我玩这些心眼我也照样会相助于你。昔年她对张角的太平道是何种态度,对你这前往武都郡传教的天师道又是什么样子,难道我会看不出吗?”

 乔琰明摆着不信道统,甚至对此道颇有一种斩尽杀绝的意思。

 对此,张修很难不生出唇亡齿寒之感。

 既然真是乔琰来袭,张鲁直说需要他协助就是。

 现在这么迂回一绕,反而让他对沔阳的守军未曾来得及妥善安排。

 但来都来了,又确实是敌情紧迫的状态,他也没多耽搁,便和张鲁直奔龙亭而去。

 因杨任的部将言说,乔琰等人距离午口至多只有一日的工夫,从午口到龙亭又是一条顺着汉水的坦途,在途径成固县的时候张鲁和张修也没敢耽搁,径直奔袭而过。

 只看到身在此地的卢夫人登上了城头朝着他们看了一眼,便已消失在了那里。

 在军情如火的紧迫面前,张鲁来不及和母亲有所交代。

 想着成固这地方本就因为夹在南郑与龙亭之间的位置,并未留下太多的守军,此时再进行军队的调拨,还有些耽误时间,倒不如不动,张鲁便并未犹豫地继续朝着龙亭率众而去。

 他却并未看到,此时还停在成固城头的荀攸正在看着这队人的身影,露出了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仿佛正在看着猎物往陷阱里跳。

 张鲁此时看着的只是眼前行路的东方。

 他深知自己绝不能输掉这场交战。

 在已经被人打得狼狈而逃后,他必须将侵入汉中的敌军给击败,才能稳固他这天师道师君的位置。

 天师道的传承在他这里从原本的入道教习,发展到军政与教统合一的状态,绝不能往回后退一步,更不能朝着瓦解的方向发展。

 抱着这种必须取胜的信念,从南郑到龙亭的百里奔袭间,他在中间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停留。

 这会儿他也不免庆幸他所处之处,乃是汉中平原了。

 若非是这种路况,他绝无可能在第二日的黄昏之前来到龙亭的城下。

 可到了此地,他要是继续直奔午口而去,难免成为强弩之末。

 他当即决定在城中进行一番休息补给,而后再根据子午谷那头的战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方略制定。

 想到这里,他便朝着面前的龙亭县城看去。

 这座城池虽小,却因处在汉水流域,可直接引汉水入护城河,城头也架着不少利弓劲弩,此时正是城门紧闭、士卒严守四面的状态,也可算是一座坚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