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232(一更) 卧龙凤雏<!---->-第2/3页



 不过诸葛亮在这种说法中还额外有个补充,他觉得这种所谓的不能匹配,应该叫做务实但不可断言。

 乔琰看着面前对二人说辞的记录,随手翻了翻,将他们先前的论据扫了个大概。

 倒是也不怪庞统会有这种想法。

 他的伯父庞德公就是荆襄地界上知名的点评人物好手,只不过大多数的情况下,他并不喜欢开口,甚至隐居在鹿门山中。

 庞统到底还有些少年人的心气,觉得若是能以此为助力,清正风气,或许南阳之地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民生乱,荆州也不会有那么多宗贼为患。

 当然他这种说法并不是非要强迫他的伯父从隐居到入世,而是他要自己成为那个有底气品评人物之人。

 在他这番出头的争辩中,很有一派争上之态。

 是该算个潜在的狂士。乔琰看到这里,并未明言自己到底支持哪一方,只是看着诸葛亮和庞统相对而立的样子,露出了一抹笑容。

 这两人在如今还不到正式得到委任的年龄,但已能让她隐约窥见将来建功立业的景象了,她是该为此而觉欣喜的。

 至于说只有诸葛亮算是在她的麾下,庞统这个荆州人还不能算这个问题——

 他人都已经在司隶了,还能跑了不成?

 这也未尝不是乔琰对自己的自信。

 自她进来到弘文馆的时间虽不长,在场文士的目光在集中于庞统和诸葛亮身上之余,也都难免留意到了她的出现。

 金印紫绶年正十八的女君侯,在这长安城中有且只有这一个,绝不会让人错认她的身份。

 更独一份的自然是她奉迎刘虞登基后依然手握军权、裁断事务的权柄。

 她已凭借着自己奉迎成年天子、谦让大将军位置的表现,让荀彧卢植等人都未曾看出她有不忠于汉室之心。

 但这只是一回事,这无法改变她在众人心中的权臣定位。

 在方今这种天下未曾一统的局面下,固然不乏被刘虞贤明吸引来此地的,可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去选,到底是要做刘虞的近臣高居庙堂,还是要做乔琰的手下征讨四方,大概更多的还是选择后者。

 那么与其先通过弘文馆四位馆主来进行一轮筛选,还不如直接和乔琰接洽。

 难保不会出现被她所看中后青云直上的情况。

 这也正是乔琰对拉拢庞统入伙的信心所在!

 可这种目光的汇集,就让有个人感觉到压力了。

 这个人当然不会是乔琰,也不会是此时很觉棋逢对手的诸葛亮和庞统,而是田丰。

 他是负责记录弘文馆中士人言论的,那么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年龄小归小,当然也是记录的范畴。

 好巧不巧,在这两人的打擂台刚开始的时候,他就被崔钧给抓了壮丁。

 崔钧是真没认出田丰来,他也就是因为田丰和他一样都是河北口音,觉得对方有些亲切,便时常跟他聊上两句,和荀彧被乔琰告知要对田丰故作不识的情况还是不太一样。

 但不管是真没认出还是假没认出,田丰现在都处在了众人视线的中心。

 在乔琰伸手拿起之前那几张记录纸张的时候,田丰整个人的心神都已经处在了紧绷的状态,生怕被乔琰发觉出他的不妥来。

 袁绍的谋士卧底到了长安弘文馆这种招聘人手的地方,要是被别人知道了,估计这些人在笑话长安居然能被人这样潜入的同时,还得说他田丰一句不讲规矩。

 ——如果他能回得去的话。

 这还极有可能变成乔琰发起对袁绍讨伐的理由之一。

 他绝不能留下这样的话柄!

 田丰努力降低了自己的存在感。

 只是这一边写着,他也一边感慨,乔琰麾下已经得到委任的人才就不在少数了,尤其是那一片颍川系的士人,随着她进驻关中拥立天子,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速度扩张了开来,在制定法令、实施屯田、招揽人才的各个方面发挥出了惊人的作用。

 现在怎么还又有了这等年少才高之人。

 田丰看着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实不难想到,再过几年后这两人会是何种风姿。

 但再想想她那乐平书院中的济济人才,哪里只是两人这个数目,田丰又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想考虑了。

 他尚沉浸在思绪中,也没影响他手下笔耕不断,将这二人的话都给如实记录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