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夜探黛玉-第2/4页



    虽说眼下,贾琮抄谭靖,抄江南五大世家,抄出了不少浮财,但这些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

    国朝处处要钱,辽东局势不稳,须用银子撑着,北虏蠢蠢欲动,也要花银子防着;时局不稳,内乱频仍,若是无银剿抚,一旦星星之火燎原,国势便将一去而不复返了。

    是以,必然需要想出能够挣钱的路子来,先将这座风雨飘摇,四处露风进雨的屋子裱糊一番,至于说续命,那是以后的事了。

    “通海贸易之利达数十倍上百倍之多,是以,江南世族敢违犯朝廷禁令,铤而走险,甚至勾结倭寇,为非作歹,以获取暴利。

    臣以为,眼下国朝局势紧迫,朝廷处处要用钱,不如由皇上组建宝船舰队,用我朝之物以通商赏赉之名义,获取他国之宝。

    回国之后,这些宝物投放于市,对寻常老百姓影响不大,却可令富贵之群,掏出银子购买,其所得之利可升值数倍,若用之于民,当可解燃眉之急。“

    这是贾琮能够想到的眼下最快,最有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毕竟,他不可能把大顺所有的强权巨富都抄家吧?

    说不得,随着他回京,此时神京城中,多少人都睡不着觉了,自然这些人肯定也会汇聚在一起,想着法子,如何对付他。

    前世历史中,朱棣是个战争狂人,上位之后,出于种种原因,一再对蒙古用兵,其中五次北上亲征蒙古。

    大军未动,粮秣先行,却也没有把明朝拖垮,原因何在?

    真是太子朱高炽很能?

    郑和七下西洋,明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载:“其次则内官监太监郑和,以永乐四年率师二万七千人驾海舶斋敕谕金帛行馈西洋,琐里,暹罗等三十余国皆随使入朝,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

    而其支出,明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载:“(刘)大夏在旁对曰: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时任车驾郎中,其所说的“数十万”只是下洋官兵的粮秣费用,应该是相当准确的。

    刘大夏说“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指的是诸多奇珍异宝也多成为御用,于国于民无益。

    后世从明定陵出土的一些器物,梁庄王墓中出土,均可以确凿地发现郑和带回来西洋诸宝,被皇室纳为己用。

    是以,贾琮在奏对时才会建议,将宝物投放市场,让有钱有权阶级购买,所得再用之于民。

    至于一次的周期和收入进项能有多少,贾琮已经在奏疏里算得清清楚楚,自然也是参照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候的数据,做了一些统计分析。

    至于说人选,贾琮并不担心泰启帝会派他前往,这种事理当由皇室家奴来做,至于说选谁,泰启帝自是会斟酌,横竖他按照三宝的条件将用人之事,做了建议。

    一份好的策划书,自然要有STO分析,方方面面都要包含,以供上位者进行抉择,不能留白,否则,一旦出现差池,谁提议谁背锅。

    虽说,成功了,领袖们未必会想得到提议人,可失败了,背锅的人绝无二选。

    此时,泰启帝的手边还放着贾琮的密奏,里头的内容,他几乎都会背了,心头也早已有了方向,但令贾琮面奏一番,那种理性认识会更深一些。

    “那事关市舶司呢?包括制度,税银之革新,此关乎国政,卿先前在密奏中所言,要将市舶司单列出来,原因何在?”

    这就涉及到朝廷机构改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